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正在制定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先单位,后居民区”的安排分步推进,2018年首先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
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今天透露,在实施“不分类、不收运”的基础上,上海还将研究单位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按照分类程度,浮动收运价格,对符合分类标准的垃圾收运价格下浮,对分类不到位的垃圾价格上浮。“这是一个大方向,今年将开展整区试点。”该负责人表示。
很多居民抱怨,自己家里分好了垃圾,但收运车还是混装混运。对此,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回应,今年上海将全面加强垃圾分类收运检查和监督,一旦发现不按标准分类运输的,将严肃查处;今年内,统一喷涂干湿垃圾运输车辆,形成鲜明区别,让市民一眼就能看出是在运转哪种垃圾。“现在正研究、开发市民监督生活垃圾驳运、收运等环节的有奖举报系统,以倒逼分类收运规范化。年内一定会推出这套系统,以后,市民发现混装混运,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举报。”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短板是参与度低。2011年上海开启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对100个试点居民区居民的作了跟踪研究,3个月后只剩下50%的居民还在坚持垃圾分类,情况好的小区比例在60%-70%;一年以后,仍在坚持的居民降到20%,有的小区比例只有10%多一点。市绿化市容局委托复旦大学开展的调查显示,只有20%多的居民能做到分类垃圾;去年最新一项调研显示,这一比例只有不到15%。
“基本上,本市只有10%-20%的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一位环卫业内人士透露,“总体来说,还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奖惩和激励机制、配套体系、环保意识、生活习惯等还不成熟。以湿垃圾为例,如果纯净度低于85%,就无法达到二次资源化利用的标准,10户人家中8家分类,但只要有两家不分类,那前面所有努力都成了无用功;别人不分,那我干嘛还要那么辛苦麻烦地分呢?!这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意味。”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试错”和推进,上海也有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坚强基础。市绿化市容局透露,曾委托市统计局城调队调查,95%的居民认为应该进行垃圾分类;去年,本市一项基于1.4万居民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未来,上海将探索建立“软引导”与“硬约束”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理机制,提高市民参与积极性,从源头上分类减量生活垃圾,完善分类全流程,增强末端处置能力,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比如,研究建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收费体系、“联合惩戒”机制、与诚信体系挂钩等,使垃圾产生者在健全的处置体系中切实对垃圾负起责任。
文:李静
编辑:孔韬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