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4月28日开幕的上海中心“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今天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布展,等比复制的三个敦煌洞窟目前均已安装完毕,未来还将有包括国家一级文物铜奔马(马踏飞燕)在内的118件珍稀文物陆续抵达。据悉,这也将是铜奔马第一次来沪展览。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从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疾速奔跑的雄姿。以燕衬马,使奔马的动态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据了解,“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第一阶段布展安装的是三个等比复制的敦煌洞窟——榆林窟西夏第29窟,莫高窟初唐第220石窟和莫高窟西魏第285石窟。其中,榆林第29窟是首次亮相展出,此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覆斗顶形窟,创建于西夏,元代并补画窟顶壁画。窟室内不同程度遭受烟熏。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就地方和民族特色而言,第29窟是榆林窟西夏意味最浓郁的一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窟。
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此窟壁画,每幅都为上乘之作,其中之维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也有学者认为是“胡旋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最靠展厅门口的洞窟,复制的是莫高窟西魏第285石窟,第285窟是莫高窟代表性洞窟之一,在西魏时期开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内北壁有题记,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3个圆券龛,南北壁各开4小窟,这些小窟系供禅僧习禅修行、礼佛观像之用,也被称为禅窟。
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其中在北披顶上有人面鸟的形象,不久前的韩国平昌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人面鸟形象。此窟开凿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之时,史载元荣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专家认为此窟为东阳王窟。整个洞窟画面虽纷繁复杂,但却统一在“禅修”这一主题当中。洞窟壁画从人物形象到服饰,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元素,展示了当时的文化融合。
据了解,“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上海中心、及漾泱艺术联合主办,将呈现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敦煌丝路文物展,揭开敦煌神秘瑰丽的面纱。展览结合文物实物展示与高科技互动、虚拟现实等形式,提供震撼的“浸入式”观展体验。本次展览首次由国内7家博物馆共同参与,包括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清水县博物馆携手呈献共计118件国宝文物及10件敦煌藏经洞国宝经书,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51件、三级文物6件。
文:王嘉旖
图:高尔强
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