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浦西,千年上海看松江。”这句话曾流传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上海。沪地寻根,华亭朝晖,松江流觞。历史就像一条流淌的大河,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地丰富宽广。古代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当代松江是上海市的一个区,承传华亭脉息的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因此,伴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松江地方名称,以其原生态特点彰显源远流长的“根”脉特性,载誉海上。
古代松江,枕山瞰海,得天目山之余脉,借震泽之波澜,人杰地灵,万物呈祥,不仅有谷水、云间、五茸、茸城、莼乡、鲈乡、鹤城、峰泖等地方别称,且有以地理方位而名的三冈、南吴、松南、泖东等地方异称。品松江别称内涵,多与吴地华亭陆氏英名血脉相连,由此生成又一显著的松江人文地理特征。
一探华亭来龙去脉
考古发现,在华亭见于史志记载之前的距今五六千年间,先民已在松江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打猎捕鱼,开荒耕耘,创造了崧泽、良渚、广富林等史前文化的辉煌。在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漫漫岁月里,松江地域时而属吴,时而属越,时而归楚。因乡邑古来归属不定,难以产生一个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中心地名。时至秦代,一个美丽的乡名呼之欲出。《古上海图》注三泖称:“周敬王时置长水县,秦始皇更名由拳县后,陷为谷,因名华亭谷。”又据明吴履震《五茸志逸》载:“三泖乃古由拳县沉没,每天晴泛舟,见其中井栏阶砌,宛然分明。”
华亭谷又称谷水、谷泖、长谷,既是古代谷水的一部分,又为松江三泖之前身。后世注释“三泖”,依据水流位置而称上泖、中泖、下泖;根据大小和形状而称长泖、大泖、圆泖。三泖古为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一线相连的大湖荡。水之泱泱,浩阔相望,呈现一派水天相连的迷人风光。
谷水何以名华亭,未见史书记载。猜想起来,大凡是先有一座华丽的亭子,后有华亭谷名称。亭,源于周代,最初与城市的“城”字意思相仿,是一种军事设施,如烽火亭。战国时期,亭逐渐成为行人驻足小憩、躲避风雨和邮驿的客亭、驿亭、邮亭。秦汉以后,亭的概念拓展开去,不仅出现了一种多见有城垣、用于维持地方治安的亭,而且有了“十里设一亭”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设置。谭其骧先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等撰文说:“按秦汉时以郡统县,县以下设乡亭,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分掌教化、听讼、赋税、徼循,亭有亭长,主求捕盗贼。凡有功之臣封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亭作为景点出现在园林中,已是南朝以后的事了。
因早先缺乏史料记载,便有了诠释华亭由来的传说空间,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如下:一是春申君建亭说。公元前248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自愿请封吴地,封地包括后来称作华亭的所有地方。春申君在其封地、今松江之域建造了一座华亭;二是吴王寿梦筑亭说。据明清旧志载,华亭是吴王寿梦所筑,为停留宿会之所;三是陆逊造亭说。史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封侯,在其宅第“造池亭华丽”,故名。上述三种说法,有的是记传者好将乡邦事物始于久远之故,有的缺少相关史实印证,似是而非,真伪难辨。笔者以为,施蛰存《云间语小录》序引中有句话较为可信,即“今天上海周围还有‘安亭’、‘仪亭’、‘亭林’,凡是地名带‘亭’字者,都是古代的驿站。”由此推论,华亭曾是华亭谷得名之前,东海边的一个驿亭。秦由拳县陷为华亭谷后,临水而居的乡民日益增多,至东汉时,华亭已为水乡之名了。
地名华亭最早见于《三国志·陆逊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率部攻袭荆州,关羽受其迷惑,大意失荆州。须知,荆州并非弹丸之地。东汉时,天下分为十三州,荆州面积第二,辖九郡一百余县,故为天下“中枢”之地,兵家必夺。从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底,曹操、孙权、刘备,围绕荆州展开了长达11年之久的争夺战。《三国志·陆逊传》记,吴陆逊以吕蒙克蜀公安南郡功,迳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之所以说东汉年间,华亭谷已孵化出了乡名华亭,是因为《舆地志》记:“吴大帝以陆逊为华亭侯,以其所居为封也。”可见,当时其地,既有华亭谷水清波荡漾,又有青山绿水、土沃膏腴的江南水乡风光。如美丽的华亭一样,陆逊也彰显人生建功立业的一路风景,始封华亭侯,续封娄侯,再改封江陵侯,即先乡侯,后县侯,再郡侯。此后,陆氏一脉,陆逊子陆抗,陆抗子陆机、陆云,声名远播,载誉一方。
古称华亭的松江,今享誉“二陆”故里。对此,既有认定陆机、陆云是吴郡华亭人的专家意见,又有不同的说法,如记吴郡吴人。就此,笔者坦陈己见,略说一二。
若论传统意义上的籍贯,父生子不以出生地为里贯,而以祖籍记取;若离开乡土,移居别地,祖籍相延,通常追溯至祖父一代。按照松江民俗习惯,一般是祖父移居华亭,至第三代则记为华亭人。其次,籍贯通常以县为基本单位。如今记上海松江人。然而,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依据陆云《祖考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关史料,记“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陆氏第一世陆通,就是“田氏代齐”后,田氏政权传至齐宣王,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即今山东乐陵县西南的陆乡,子孙遂以邑地为氏。陆氏第六世陆烈,曾为汉吴县令,后葬于吴,此后子孙便为吴郡人。上述可见,陆氏始以封地为氏,后以为官一方且葬于吴地,由山东而苏州,相传其江南一脉。
吴地华亭陆氏一脉,首推陆氏二十一世陆骏。《陆氏世谱》载骏云:“汉九江都尉,迁太学博士。避表术隙,徙居华亭谷。配宋氏,葬金阊门外。二子逊、琩。”从《吴地记》“华亭县在郡东一百六十里,……有陆逊、陆机、陆琩三坟,在东南二十五里横山中”得知,陆逊年少时,有从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处返回家乡吴地长谷(华亭谷)的人生经历,后加入孙权军中,因功以其所居地封华亭侯,且于作古后葬于今松江九峰中的横云山。此山原称横山,唐建华亭县前,为纪念陆云而改称横云山。另据《元和郡国志》记:“华亭谷在县西三十五里,陆抗宅在其侧,故封陆逊华亭侯。”另据《晋书·陆机传》载:“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东晋卢綝《八王故事》记:“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
综上所述,吴地华亭陆氏一脉,由陆骏传陆逊,陆逊传陆抗,陆抗传陆机、陆云,到了机、云这一辈,以华亭为居地已越三代。此外,唐建华亭县前,记陆机、陆云为吴郡吴人;唐建华亭县后,记陆机、陆云为吴郡华亭人,皆为尊重历史的客观记载。故,《松江县志》记陆机、陆云是吴郡华亭人。
“吾邑诸古称,当以‘华亭’为正。”施蛰存先生在《云间语小录》里说的这句话,一语中的。唐天宝十载(751),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县面积即后来的松江府全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大陆部分以吴淞江为界,吴淞江以南均为华亭县版图。唐宋时期,嘉定、宝山地区属昆山县管辖,崇明地区则属海门县管辖。唐置华亭县前,昆山县衙驻地华亭,即今松江小昆山镇。由此可见,华亭县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县治,是古代沪地行政格局始见相对完整面貌的历史新起点。而今天的松江老城,即为唐宋时期的华亭县城旧址,由此奠定了当代松江享誉“上海之根”的历史基础。唐置华亭县后,越宋入元,华亭县为松江府所辖,直至民国3年(1914),华亭县易名为松江县,时长1163年。在此期间,除太平天国时期因洪秀全创拜上帝会,称“上帝”为“爷火华”,为避讳“华”字,华亭县一度改称“花亭”外,余皆正称华亭。
(来源:人文松江 作者: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