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在去年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及网格化管理绩效考核中,成绩均列全市第二名,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了大数据这个贴身“技术指导”。大数据发现,建筑垃圾清运涉及多个部门,但在无主道路建筑垃圾清运职责的衔接上存在盲区,政府部门立刻重新梳理部门职责,满意率因此提升14个百分点;大数据还发现,国资房屋中存在业态混乱、违法出租等问题,导致综合满意率较低,为此政府部门采取了优化措施,综合满意率又蹿升了14个百分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认为,上海朝着“智慧政府”方向迈进,需要善用技术赋能,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组成城市的“神经网络”,体现即时感知、高效运行、科学决策、主动服务、智能监督、开放协同和韧性兼容等特色,辅助政府决策者提升决策科学性和精准性。
上海有根基扎实的技术能力,但要用更高标准审视自我
今年1月31日,全市企业名称审核登记忽然提速了——从过去至少三个工作日缩短为24小时办结。不仅如此,新设企业核名可以做到全程“云服务”,实现网上审批“零见面”。市工商局注册处处长俞培刚透了个底:这套技术升级改造只用了一个多月。
同一天,上海税务部门的新办企业涉税事项办理也提速了——十个涉税事项流程缩短到30分钟。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征管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钱文刚也透了个底:通过对网上办事大厅的模块优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能帮助纳税人实现要素化采集、引导式填表与智能式整合。
“全市各委办局的技术底子相当好,这是上海发展‘智慧政府’的先天优势。”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这样描述上海政府部门的技术能力。他透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应用,还是信息安全保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我国大力推动“十二金工程”,面向政府办公业务建立12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上海领风气之先,每个委办局对照国家应用和自身需求,建立了很多政务管理系统,以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这些系统至今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不过,从更高标准“智慧政府”建设角度审视自我,今天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转变,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意味着重塑流程。对照国内外先进经验,邵志清认为,上海“智慧政府”的短板在于“条强块弱”“后台强前台弱”,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他建议,“政府服务要更加智慧,职能执行就要全面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和思维来实现流程再造。”
上海市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认为:“流程再造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过去的技术积累,另起炉灶,而是要立足上海已有的技术优势,发挥合力,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事实上,从小范围的尝试来看,本市工商、税务部门的流程再造堪称技术改造方面的经典案例。
从顶层设计谋划“一扇大门”,提升用户“获得感”
要尽快补齐本市“智慧政府”建设目前存在的“条强块弱”“条块分割”短板,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展现一个整体形象,实现统一受理、统一监督和反馈。邵志清打了一个比方:现在是一扇大门敞开,里面有几十扇小门,各自受理事项。未来要拆掉小门,只开一扇大门,用户走进大门,寻找服务,得到服务。
打造一个有前瞻性的“智慧政府”,把几十扇小门合成一扇大门,技术能做什么?计算机技术上有一个算法理论,即在复杂的流程上存在一条关键路径,通过优化关键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效率。杨海军认为,要从个人、企业或第三方用户角度入手,把办事流程形成一个闭环,其中所有的跳转、衔接都要仔细考虑,提高用户的感受度。此外,从安全上来说,建好系统与各门户之间的防火墙,涉及政府四大职能的一些敏感数据,需要加强保护,防范攻击。
在上月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马益民曾吐槽,有的政府部门的移动端App做工粗糙,企业在移动端办事存在“脸难看,门难进”情况。
对此,邵志清也十分认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手机网民占比提升至97.5%。“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从顶层规划的角度,技术可以走得更远。”邵志清建议,从需求端出发,移动端App同样需要纳入到顶层设计,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数据整合与开放共享也是一道摆在眼前的技术难题。杨海军认为,目前打造“智慧政府”的技术难点在于,不同条块对于业务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储存,存在流程不规范、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标准缺失等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将接口统一起来。邵志清认为,未来上海应该建设一个总的公共数据交换池,各职能部门把产生的数据扔到池里,在履职过程中“按需共享”。他透露,目前上海已经作了不少小范围探索,包括市民云、三大基础数据库等,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邵志清同时认为,“智慧政府”建设要寻找力量上的融合,不妨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政府购买服务,将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引进来,用市场化方式优化技术水平、提供优质的服务。
让技术成“先知先觉”的触手,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智慧政府”的革命性变革,就是通过智能化超越传统的网络化、信息化。理顺已经沉淀下来的数据、打破“条块分割”成为有机整体,只是“智慧政府”的初级目标。面向未来,技术要成为“先知先觉”的触手,“智慧政府”的外延和内涵更深更广。
“传统的决策是基于历史看未来,政府部门的决策只能参照局部数据,没有全局概念,也没有长跨度的历史积累。”在邵志清来看,当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体层面运行,能更有前瞻性地预测未来。他十分期待技术对于决策的科学化及精准化带来的帮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决策方式的突破,也是迈向‘智慧政府’的长足飞跃。”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CEO汤奇峰是大数据应用领域专家,刚入选新一批上海“领军人才”。他认为,当城市大数据从碎片化走向集成化,技术能做很多事。以政府服务为例,汤奇峰畅想,现有技术已经至少能够帮助“智慧政府”建设“多走两步”:第一步,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民推送不同的服务清单,做到像京东、淘宝页面呈现的“千人千面”展示,进一步优化服务;第二步,根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挖掘,政府部门可以变“坐等”服务为“跨出式”主动服务。比如,政府通过对全市企业的大数据扫描,看到一部分企业共性的需求,就能“先知先觉”,提供制度供给,送政策上门,大大提升政府效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也必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带来新需求和新目标。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指出,新技术引领下的政务服务创新还有很多,我们有必要从下一代创新的视角来审视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新技术将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关注焦点将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更好地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