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在郑州长途汽车站外,旅客冒雪登车。
▲2018年2月1日凌晨,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均新华社发
【导读】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40年间,春运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春运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缓慢的绿皮火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从搭建户外候车棚到如机场一样的火车站候车室;从通宵打地铺排队买票到手机购票;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从单一交通方式到海陆空立体公共交通和自驾以及共享交通方式……人们的春节旅程变得越来越轻松便捷。城乡差距的缩小,让春运的行李逐渐轻量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不再一成不变,人们的团圆方式更加多元,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猫冬”,找子女过年,甚至全家出国旅游过年的家庭越来越多。
40年春运,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只要有团圆的动力,春运便不会停止;只要有改革的动力,发展便不会止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必将给中国人的春运旅途带来更多、更令人惊叹的变化。
2月10日,腊月二十五,春节的脚步越近,返乡的心情越迫切。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40年间,春运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老相册里泛黄的绿皮车还未远去,带着现代化气息的银色“子弹头”已呼啸而来。40年间,中国在变,春运也在变。坐上“时光机”,让我们找寻春运之变。
【规模与速度之变】
时速40公里的慢火车与被压缩的时空距离
今年,南昌铁路局客运段值班员利鸿伟迎来了他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经历40个春运,他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变迁。“从最早的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80公里的内燃机车、时速120公里的电力机车,再到如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速度越来越快了,距离好像越来越短了,时间越来越紧凑了。”
提起绿皮车,总让人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绪,它是几代中国人漫漫春运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在京沪线上以350公里时速正式“开跑”,我国由此成为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2017年基本持平。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30亿,意味着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都走出家门遛了一圈。
▲2005年1月26日,在上海虹口体育馆内设置的火车票大卖场,购买车票的人们排起长队。
▲2017年1月13日,旅客在南昌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上购票。均新华社发
【人员结构之变】
下降的务工流与强劲上升的旅游流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春运真正成为需要“全社会支持”的大事,还得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1979年春节期间,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随着春节民工返乡潮起,1984年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等各种方式运送的旅客都纳入春运客流,使得客流量猛增到5亿多人次。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其中务工流、探亲流占据主要部分。
正如当年民工潮引发了大规模春运,如今便捷的交通也刺激了人们更多频次的出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018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假日国内旅游市场将达3.85亿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47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2.5%。
【售票方式之变】
“遇冷的窗口”与火爆的12306
今年春运,南宁铁路局集团遇到了一桩“尴尬”事。往年颇受欢迎的移动售票车今年竟“无人问津”。
往年春运期间,售票员梁力仁和他的同事总会开着移动售票车来到人口密集的厂矿企业、校园社区为大家办理现场购票,一天能卖上1000多张票。而今年1月31日一整天,他们只卖了4张票。
“一是因为售票车只有硬座席位,随着收入水平增长,很多务工人员更愿意购买硬卧和动车;二是现在大都通过网络购票了,就算是不太会用手机的务工人员,也早早让年轻的工友们用手机订票。”梁力仁说。近年来随着12306网站和手机App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直接在网上订购车票。
西安站售票厅工作人员田国庆回忆起自己的售票生涯说:“最早我们发售卡片票、剪票本、盖座号,还得用糨糊把票粘好才能给旅客,那时候一天才能卖百十余张票。现在电脑一敲,还支持微信和支付宝扫码,出门连现金都不用带。”
“12306现在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556.7亿次,最高峰时页面浏览量达813.4亿次,1小时最高点击量近60亿次,平均每秒约165万次。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0万张。”铁科院电子所副所长朱建生说。
【携带年货之变】
蛇皮袋里的服装与快递到家的生鲜
许文雄1995年开始在广州火车站上班,工作20多年,观察到春节前回家旅客行李的变化。许文雄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旅客回家的行李主要是蛇皮袋、纤维袋以及自制的布袋子。当时广东相对内地开放较早,物资较为发达,旅客回家过年,都会带很多东西作为回家的年货。2005年左右,行李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拉杆箱、皮箱兴起,还有很多人回家背的是牛仔包,能装很多东西。
旅客回家带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前给小孩子带衣服之外,一些旅客也会带一些广东的特产回家。此外,一些旅客也会带一些手机、电脑等礼物回家,也有一些小型电器等。“现在旅客直接从广东带年货的人渐渐少了,因物资越来越丰富,到处都可以买到,而且还可以网购到家,都不用带上车了。”许文雄说。
在沃尔玛中国区总部工作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的商品主要是国内的,现在进口商品越来越成为不少家庭年货的必选。在春节销售最重要的生鲜方面,进口车厘子近几年越来越火。(据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