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子,这是一种早于石库门,在上海地区“霸屏”的房屋形态。这种老房子有“墙门间”,“墙门间”两侧还有“次间”和“落叶”。绞圈房子从形制到结构很具特色,且分布也非常广。
最近,上海地方志研究者、作家褚半农为了证实绞圈房子的“绞”字读第几声,是读jiao还是gao,他做了诸多研究,因为需要考证的史料,几乎跑遍了上海各大图书馆力求核实信息。褚半农从小生长在闵行莘庄地区,在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对这些老宅子充满回忆,还颇有研究,写出了《话说绞圈房子》等专著。他说,这是上海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也是让人安放乡愁所在。
昨天,《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在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礼耕堂发布,系列丛书首期推出五本,包括《话说绞圈房子》、《鹤鸣颛溪》、《本地闲话》、《三千世界在指尖》、《月满召稼楼》等,目前已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集结了闵行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收集和讲述了上海的人文底蕴。
事实上,闵行不仅有绞圈房子,从某种程度上更是海派文化的一朵绚丽浪花。丛书之一《月满召稼楼》的作者陈公益举例说,召稼楼是位于浦江的一个普通小镇,八百年前,这里曾是上海浦东的垦荒中心,“是召稼楼的垦荒钟声唤醒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农垦文明和市井文明互相融合的繁华集镇,也孕育出了上海城隍秦裕伯、“浦江合流第一人”叶宗行、几社翘楚周立勋、记录上海方言的《沪谚》作者胡祖德、中医学教育开拓者之一秦伯未等名人名士”。
北桥、颛桥也有故事。千年古刹明心教寺、曾存世五百多年的放鹤桥、尚以原貌保存的颛桥老街、民国县府旧址、十字街、颛桥周宅、六磊塘桥、邮局等历史遗迹,重阳庙会、歌舞剪纸等民俗风情,近代人物何杰才、施舍、张翼等的生动故事,无不记载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精髓。
除了这些,闵行区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更有史前“马桥文化”5000年历史渊源和深厚积淀,人们口中的“先有上海县再有上海市”并非妄语。明清时期的上海县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受松江府城的近距离辐射,经济、文化、城镇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既没有彻底洋化,也没有固守不变,从而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独具地域文化特色。
如今,闵行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主城区过程中,不仅要展现经济上的硬实力,更需全面、生动地传承和弘扬地区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近年来,闵行区政协文体委就组织开展了闵行文化资源的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作为闵行区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献,未能及时系统整理出版,因此梳理历史文脉、出版文史丛书被提上议程。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认为,这套丛书的问世,来源于闵行的历史和先贤留下的文学隗宝,以及大家的努力。这是一个讲好闵行故事的契机,让闵行人民、上海人民去爱上闵行这片土地。
褚半农也认为,“编撰文史丛书,主要是真实性,丰富和详实,其次再是文学性”。
区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朱奕介绍说,“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秉承“以人存书”、“以书存史”、“以史为鉴”的原则,计划每年编撰出版一辑5册,共五辑25册,分五年完成。将从“民艺乡俗”“岁月有痕”“老巷陈香”“故土之韵”“百舸争流”五个方面,集结闵行历史文化之精粹,以闵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动的风土民俗为切入口,收集和讲述闵行的发展故事,展示闵行丰富的人文底蕴、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 王翔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