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各国共同遵循的原则,建立平等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深刻理解其内涵是“一带一路”走好下一个十年的关键。一是建立平等友好的共商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系统的共建机制。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共享机制。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前夕,我们回顾“一带一路”的昨天,共话“一带一路”的今天,展望“一带一路”的明天,意义非凡。
“一带一路”第一个十年取得的成果
(一)创造:助力带动共建国家全方位发展
回顾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直接现实效益。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不断完善并且相互融合,不断放大集聚效应,提高了当地的交通水平、大大缩短沿线国家的货运时间,切实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在经贸领域,“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有广度、有深度:涵盖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六成以上人口,并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共建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全,以及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协同作用,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畅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国际产业链发生变革、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之时,“一带一路”在维护能源、粮食和矿产等领域畅通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在文化、教育、旅游等“心联通”方面也有所体现,并不断转化为深入实践,辐射带动效益明显。
(二)创新:刷新对地缘经济的原有认知
“一带一路”的陆海联动对理解地缘经济具有创新性意义。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一带”建设,聚焦“一带”与“一路”的海陆联通通道。从短期来看,陆海联动加强了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加速了区域贸易发展,推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从长期来看,陆海联动重塑了全球地缘经济格局,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同使全球在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上联系起来,跨越传统的陆海权观念,形成“海权”与“陆权”均衡发展的国际格局。
(三)创举: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
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为打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是“一带一路”超越传统的国际合作模式,摆脱西方经济全球化的1.0版本,形成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相互促进、硬件保障与软件创新相结合的新范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新思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等合作构想与“一带一路”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一带一路”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以更加开放、合作、包容、平等、共赢的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化。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签订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协定等多项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协定。“一带一路”的合作不限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而是为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
“一带一路”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发展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上升等因素使“一带一路”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此外,俄乌冲突、恐怖主义等地区安全问题,与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一带一路”的挑战此起彼伏。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已经摆在“一带一路”发展的面前。
(二)全球合作难以避免的国家博弈
倡议提出十年来,国家博弈所产生的连带效应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一直存在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一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内部的领导权交接、政治转型、民族问题等;二是来自国家间存在的地区冲突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因素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外部环境和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更为凸显,阻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如何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国家“选边站”的情况,成为下一个十年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阶段性困境
“一带一路”建设还存在自身发展规律所导致的阶段性的困境。一是标准与规则对接的问题。中国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现行标准与国际存在较大差异,为相关政策和协定的制定带来阻力。同时,在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统一对接标准与规则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二是债务压力问题。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不存在西方污名化的“债务陷阱”,但未来一阶段可能会是共建国家的还款高峰。推动债务问题的解决和引导国际舆论理性看待债务问题成为一大挑战。
“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各国共同遵循的原则,建立平等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深刻理解其内涵是“一带一路”走好下一个十年的关键。
一是建立平等友好的共商机制。本着对历史、对时代负责任的态度,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全世界的新生代,不是生活在贫困、恐惧和战争之下,而是生活在繁荣、自由与和平之中。
二是建立高效系统的共建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补性强、合作点多,应携手应对战争冲突、气候变化等全人类共同的危机与挑战。需要双方一道发掘、贡献和应用所有的资源,包括科技、市场、人力资源,特别是信息与服务资源。
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共享机制。我们必须共同面对挑战,同时也应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共享机制。这种共享机制不限于经济发展本身,更应包括多元的文化、治理模式、知识体系、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以上机制的建立应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完善共商机制,搭建平等对话平台
“一带一路”的发展之路奠定在各国之间科学有效对话的基础上。中国需要秉持“平等、尊重、客观”的态度,既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要与其他发达国家沟通对话,客观认识各国的优势与互补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在行动中展现,也要在话语层面有所诠释。“一带一路”的交流对话不应囿于决策层的高层交流,更要延伸至民间交流,分众化、精准化对话,主动排除相互之间的对立,化解相互之间的隔阂。
加强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内涵阐释,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金砖、上合、亚投行等组织,为世界带来的切实福利与中国包容开放的心态。
(二)坚持科技创新,加速“一带一路”与时俱进
近几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演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发展与应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科技创新带动的产业升级进入加速阶段。
下一个十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需要发展新技术,拓宽新赛道,挖掘、培育、推介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科技创新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议题,成为服务世界人民的有力工具,成为推动“全球南方”共建的重要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推动新兴产业落地,达成切实合作。
(三)聚焦全球议程,回归“以人为本”
未来十年,一是需要广泛关注战争冲突、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共识性问题,这是全球各国都在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首要议程,是优化“一带一路”发展外部环境与破解其内部困境的重要助力;二是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生问题,重视“心联通”,以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优质纯粹的公共品为目标,让各国人民真正分享到“一带一路”的成果,让广大人民拥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需要政策层面的引领,也需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全球意识,承担起发展当地社区的责任,与当地社会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与当地人民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下一个十年,将有更多青年人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认知与力量将决定“一带一路”的未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带一路”精神的传播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之一。
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群体,感受到“一带一路”承载着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领悟“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开放共赢,才能让“一带一路”走得更远,使其成为一个渐进推动国际体系“增量变革”的实践平台,为世界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赵白鸽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