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推进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上海聚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以高质量教育来提高教育发展实力和支撑现代化建设能力。同时,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人才需求变化加快,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也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需要积极应对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向未来,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示范和样板。
面向“未来需求”,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教育供给必须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尤其需要肩负起创新人才培养供需对接模式,提高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提升教育对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第一,依托大数据建立区域产业人才供需发布制度与信息平台,研究、跟踪并及时发布人才供需信息,在供需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对接机制。第二,建立产业人才供需研究专业智库,系统、深入分析各级各类人才发展趋势与缺口情况,重点分析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对外来技能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判,评估各级各类教育供给匹配人才需求的能力与问题,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教育规模、层次、专业、类型、质量与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精准适配、有效对接。
培养“未来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系统变革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对人才更加多变、多元的需求,上海着眼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以前瞻性、开创性为引领,以培养“未来能力”为目标,推动教育体系系统变革:第一,构建“未来能力”框架。立足上海创新高地建设需求,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深入研究并构建适应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的“未来能力”框架,明确上海教育高质量育人的方向与目标,并在全国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将“未来能力”融入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持续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为目标,完善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将“未来能力”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评价等,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共育“未来人才”,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创新
各级各类教育要努力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能力要求变化,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第一,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加强指导、引导家庭科学育儿,发展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学前教育,将“未来能力”融入学前教育学习框架,创新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本矫正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通过落实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学业质量评价等途径,强化认知、健康、社会情感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创新实施,培养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将职业意识、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渗透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提高学生自主规划与选择的能力。第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具选择性的生涯发展路径。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超越过于狭隘、短期的岗位目标,将“未来能力”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服务学生持续的职业发展,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规律,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三教”协同创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海工匠”。第四,推动高等教育从“学历”转向“能力”。注重高等教育能力优先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其一,对接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并尝试通过微课程、微证书等方式增强产教更及时、紧密的联动;其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与人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培养“未来能力”;其三,面向科技变革前沿,通过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提高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
适应“未来趋势”,推进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加速应用,极大改变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上海立于新技术变革潮头,必须加快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第一,提升基础硬件环境和智慧学习系统等数字化基础条件,提供更多优质、泛在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支持;第二,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变革,积极研究和探索自适应学习平台、ChatGPT等AI智能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作者:徐国庆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