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在世界尽头生活了很长时间,带着自己的东西在田野里来回走,没人在乎,这真好。”
乔治亚·欧姬芙(1887—1986)
瑞士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开馆二十五年来,一直是瑞士访问量最多的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创始人贝耶勒夫妇被赞誉为“战后最伟大的艺术品交易商”。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将2022年的首展献给了“美国现代艺术之母”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
欧姬芙是目前创下最高市场价格的女性画家,她的《曼陀罗花(百花1号)》2014年以4430万美元售出。本次展览展出了她约80件作品,较全面地回顾了欧姬芙的创作生涯,包括早期的抽象画、花卉、得克萨斯风景和纽约城市风光主题的作品,以及具有新墨西哥州荒野和多元文化特色的晚期作品。
“美洲之月”
1918年,欧姬芙应著名摄影师和画廊老板斯蒂格利茨的邀请来到纽约。斯蒂格利茨此前已经成功策划过欧姬芙的画展,两人相恋,1924年结婚。此后,欧姬芙开始创作非凡的大尺寸花卉系列,进入了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在家庭奶牛场长大的欧姬芙,对于美国的自然风光一直情有独钟,从威斯康辛州的森普雷里、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得克萨斯州的阿马里洛和坎宁群,到纽约州的乔治湖和新墨西哥州的荒野,大自然一直是欧姬芙艺术创作的灵感。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称新墨西哥州为“美洲之月”,劳伦斯夫妇1922年曾打算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长住,劳伦斯在此不停地修订作品,但日益严重的肺结核迫使他三年后不得不返回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劳伦斯客居陶斯并非偶然,因为20世纪初叶的陶斯和圣塔菲,不仅成为了新墨西哥州颇具人气的旅游目的地,而且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聚居地。当时,美国虽然控制新墨西哥州超过六十年,但在普通美国人眼中这块土地依然陌生而富有异域特色;在艺术家的眼里,新墨西哥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印第安风情更是富有原始文化的魅力。
欧姬芙1930年画下的新墨西哥州黑色梅萨
1917年,欧姬芙和妹妹第一次踏上新墨西哥州的土地,此前五年新墨西哥州刚刚成为美国第47州。十二年后,欧姬芙与友人贝克·斯特兰德再次来到新墨西哥州,并不完全是为了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更像是一次舒缓情感纠葛的疗伤之旅。
此时的欧姬芙无论在经济、生活还是艺术品管理方面,都已经不再那么依赖傲慢、苛刻和善变的斯蒂格利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开始定期展出欧姬芙的作品。1929年,欧姬芙和友人登上了圣塔菲铁路“20世纪有限号”火车。圣塔菲铁路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铁路公司之一,如今作为惯例设置的餐车,就是其首创的;它还委托艺术家创作了不少西部浪漫主义风格的画作,不遗余力地推升西南部旅游的吸引力。二人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向南穿过堪萨斯,最后抵达新墨西哥州东部的洛米火车站,之后前往陶斯,在梅布尔·道奇·卢汉的牧场土坯客房中住了五个月。欧姬芙对牧场夜空的漫天星光和屋前盘旋上升的大黄松印象深刻,《劳伦斯的树》展现的就是这一巍然不动、与世无争却又生机盎然的诗意场景,《新墨西哥州的熊湖》则是对陶斯以外地区的探索成果。
《劳伦斯的树》,1929
1930年,一场将持续多年的严重干旱正向新墨西哥袭来,大量动物面临死亡,牧场里四处可见羚羊、公羊、牛和马的骨头,欧姬芙的朋友、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曾经抓拍过一张欧姬芙寻找骨头的照片。欧姬芙将收集到的一桶动物骨头通过货运火车寄往东部,这成为了1931年的《牛头骨:红、白、蓝》的创作素材,这幅在乔治湖畔完成的布面油画,既可以看成是乔治湖到新墨西哥州的过渡,也可以看作是西南部的精神召唤和情感链接。
《戴着粉色玫瑰花的马头骨》(1931)、《公羊头,白色的蜀葵花》(1935)、《夏日时光》(1936)、《来自远方,近在咫尺》(1937)等作品,同样都是名字充满诗意的骨头画。前三者都将骨头和花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凸显了鲜明浓郁的美国西南部特性。1938年2月的《生活》杂志刊登了四页纸的欧姬芙专访,使用了亚当斯拍摄的三张欧姬芙照片,里面都出现了动物骨头,艺术家和骨头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专访的主线。近在咫尺的头骨,和尺度微小、退至远方的山丘构成了一种特别的空间感,明艳的装饰形式、抽象表现与写实性结合的画面,传递的并不是普通旅行者的视角,而是近乎神秘的氛围。欧姬芙受到超现实主义灵感激发创作的骨头画,通过近与远之间的张力,演绎了一种探索内心自我的含蓄主题,为美国西部风光的流行绘画风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公羊头,白色的蜀葵花》(1935)
《来自远方,近在咫尺》(1937)
欧姬芙和骨头
身心自由
1934年,结束了纽约的精神疾病住院治疗和百慕大的疗养之后,欧姬芙重又回到了新墨西哥州,而且找到了新居所,就是大门上有一个古老的动物头骨标记的幽灵牧场。她后来回忆道:我一到这里,就知道我将住在这里。欧姬芙在客房租住了几个夏天。1940年,她将幽灵牧场买了下来。住宅也成为她全新的绘画主题。
新墨西哥州的红色山丘、峡谷、沙漠、荒野、岩石,独特的光线、空间及色调,让欧姬芙找到了新鲜的创作题材,触摸到西部世界的核心魅力。此际,欧姬芙拥有了身心自由的独立感。她在自己的第一栋房子里创作了“黑色之地”和“白色之地”系列画,“黑色之地”成为了欧姬芙眼中新墨西哥最神圣的地方。
幽灵牧场位于科罗拉多高原,紧邻美国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地纳瓦霍族地区,在地貌崎岖的幽灵牧场,欧姬芙长久地注视荒原中拔地而起的皮德农山。山顶平坦方形的皮德农山是印第安人眼中的神山,欧姬芙反复描摹,希望用画笔收藏她所珍视的地标性景观。开启新墨西哥州独居生活的欧姬芙,长期持续地关心在地的慈善事业,与为她工作的西班牙裔妇女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食物到语言的日常交融与风土人情汇聚成了欧姬芙的创作底色。
1945年12月,欧姬芙从圣塔菲天主教大主教区手里买下了阿比丘的一处破败庄园,几个月后两件大事接踵而来。1946年5—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欧姬芙举办了非常成功的回顾展,这是该馆第一次为一位女性举办回顾展;展会还未结束,82岁的斯蒂格利茨因中风去世。欧姬芙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大多呆在纽约家中处理丈夫的遗产。同时,长达四年的阿比丘住宅的重建工作也在缓慢推进。1949年住宅建成,欧姬芙重回新墨西哥州,画作《布鲁克林大桥》是欧姬芙告别纽约的一个纪念。
这时的欧姬芙,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斯蒂格利茨和纽约,她春夏住在幽灵牧场,秋冬住在阿比丘。这两处居所离研发核武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都不远,“原子弹之父”、反核主义者奥本海默经常光顾幽灵牧场,欧姬芙在阿比丘也建造了地下避难所。
阿比丘住宅的墙是玻璃的,有一个窗口可以看见通往圣塔菲的84号公路,1952年起欧姬芙把道路作为画面的焦点,《平顶山东侧道路2号》《穿过风景的道路》《冬日之路1号》等相继完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道路的画面变得越来越抽象,标志性作品《冬日之路1号》既是抽象画,也像涂鸦作品,又有中国水墨画风韵。欧姬芙曾两次前往亚洲旅行,且拥有数目可观的亚洲艺术藏书。阿比丘住宅和门前的道路共同构成了欧姬芙的世界,这里既是家也是起点,欧姬芙正是从新墨西哥州开启了之后一系列环球旅行。
《冬日之路1号》(1963)
欧姬芙的阿比丘住宅
* * *
1980年代初,高龄又近乎失明的欧姬芙已经很少出门旅行了,为了方便就医,她在圣塔菲买了一套房子。1986年,她在取名为“太阳与影子”的圣塔菲家中安然离世。安迪·沃霍尔曾采访欧姬芙,欧姬芙向他讲述了新墨西哥州的荒野和她珍爱的家园。不过,她在1976年的自传中告诉读者,不要试图通过那些她称为“家”的地方来诠释她的作品。
频繁更换住所、旅行活动丰富的欧姬芙在新墨西哥州停留了四十年,似乎呼应了她对安迪·沃霍尔说过的话:“我一个人在世界尽头生活了很长时间,带着自己的东西在田野里来回走,没人在乎,这真好。”
作者:何佩群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