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国比2021年上升一位,排在全球第11位,已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自2007年开始发布以来,每年的全球创新指数发布,都会得到社会上下大量关注,引起广泛讨论,成为政策当局完善国家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参考。毋庸置疑,这类指数的确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此类指数报告也会引起偏读误用。因此,需要理性看待、正确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快构建紧扣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创新评价体系。
理性看待全球创新指数
一是多看“门道”,少看“热闹”,即多看本质,少看表象。每个指数都有其“门道”,它的本质是指数代表了什么,依据是什么,指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最后的指数与希望反映的实质匹配程度有多大?例如《全球创新指数》是从创新投入(含制度环境、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5个一级指标)和创新产出(含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2个一级指标)两个方面设置7个一级指标和81项二级指标,对全球经济体的创新体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给出各自的创新优势和劣势。通过指标和指数表征一个体系,体系越复杂,通常困难越多,“测不准”在自然科学中存在,在社会科学中更普遍。因此,需要在“门道”基础上看指数,特别要避免在未了解指数本质的情况下选择性“欣赏”,这时若只看到局部,容易产生误判。
二是多看“趋势”,少看“一时”。所谓看趋势是将多年的指数结果放在一起看,观察变化趋势,从中做出实践上的研判。趋势里有大趋势和小趋势,包括自己的趋势和他人的趋势、总的趋势,也包括各个指标的分解趋势。少看“一时”是指不过于看重一时(如当年)的排名,创新体系建设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如上所述,指数的指标体系和指数算法决定了当期实际值,我们既要理解其意义也要了解潜在的局限。
看指数趋势,需要指数具有连续可比性,已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例如,《全球创新指数》起始于2007年,今年已经是第15版,因此,具备了看趋势的条件。但是,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里也强调,指数在不同年份不可以直接比较,原因是包括指标体系的调整和数据缺失之类不影响结果的技术问题等。即使不可直接比较,在总体较为稳定的指标体系下,也可作为解读趋势的重要参考。
三是多看“相对”,少看“绝对”。所谓多看“相对”是指多与其他经济体的创新指数做比较,联系着看而非孤立的看。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包括了全球130多个经济体,类似的全球性指数或排行榜也通常会涉及多个被评价主体,因此有较好的机会多看“相对”。少看“绝对”是指对当期指数值以及具体指标值不必过于看重,而且绝对数值也还受到数据缺失、标准化处理等影响。多看“相对”有利于在各个指标领域发现差距,包括跟自身目标的差距、跟同类的差距、跟领先者差距,有助于研判全球格局。全球创新指数在报告中也特别标出了相对优势和劣势指标。在2022全球创新指数中,可以发现排名全球第一的瑞士,在产出指标中全部排名第一,新加坡则在制度环境排名第一,美国则是市场和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方面优势。
构建紧扣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创新评价体系
总之,合理解读全球创新指数,的确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但是,全球创新指数作为通用指数,并未考虑各国发展的实际目标和创新需求,我国高质量创新的要求不能完全反映在全球创新指数中,全球创新指数也无法满足高质量创新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紧扣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创新评价体系。这首先需要把握高质量创新的如下主要特征:(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2)面向经济主战场,能够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高质量创新需要从多层次、多维度界定:在层次上,既要考虑高质量创新的上位概念,如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又要考虑高质量创新的下位概念,如高质量基础研究创新、高质量应用研究创新、高质量产业创新等,再下一位概念如高质量专利等;还要将科技安全“底线”和科技领先“上线”思维引入其中。
(作者为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作者:任声策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