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是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同时也是一种传统艺术的创新创造,自然有其内在的“美容”之道。保持村落的主体建筑风格,形成区域特色美,应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从文化审美的角度看,乡村可以“逆城市化”发展,建设成更美丽的乡村,正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说的: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都与生态、文化息息相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农村的美化工作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乡建由此应运而生。
在艺术乡建的诸多模式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画笔改善村容村貌,重新设计白墙,画上人物、花鸟、山水或是富有透视感的立体图案,或添上画框、装上木框。艺术乡建是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同时也是一种传统艺术的创新创造,自然有其内在的“美容”之道。
艺术介入前,以审美视角做好田野调研
如同人有不同的气质样貌,村庄也是。在艺术介入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各村庄的历史沿革、自然禀赋、发展趋势、民众需求等,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设计个性化的艺术介入方案,才能因地制宜地找到该村庄最为切合的艺术表达语言,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
乡村建设的审美观照,宜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上。中国农耕文明讲究淡雅、恬静。很多的传统村落集自然、精致、舒适、审美于一体,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江南徽派建筑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朴、淡雅的风格。粉墙黛瓦的建筑运用了大量的“墙体留白”,黑瓦与白墙相互映衬,姑娘般的明眸皓齿,婉转顾盼间,尽显江南水乡的灵动韵致。画家吴冠中在表现江南水乡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白墙黑瓦”元素,黑白的强烈对比显得庄严静谧,准确有力又富有变化的线条展现初春的新绿,略过屋顶的飞燕给画面注入了一丝灵动,体现出抒情诗般的感染力。“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表达绘画主题和营造画面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拓宽空间的层次布局,使空白处更有意味,“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空”而不空的,以无胜有,给人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遐想;以虚带实,实中有虚,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达至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呈现出东方文化的空灵、质朴和寂静。如一些江南乡村别墅都很巧妙地运用了大面积白墙和黑瓦的对比,甚至融入了一些西方构成的元素,在传统中增添了几分新意。
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也有运用浓烈的色彩来装饰村庄的,比如意大利五渔村、韩国釜山甘川洞等。这些村庄的外立面整体以鲜艳的色彩涂饰,配色虽艳丽但和天空、田野、大海等自然风景的色彩形成了色系上的对比或互补,艺术语言鲜明,既相互碰撞又相对统一的独特风格,仿佛构成了一件完整的当代艺术品。又如美国的涂鸦艺术家基思·哈林的墙绘作品,他在城市街头、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涂鸦,用简洁的线条、有趣的形象、明快的色彩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也会将过路行人的建议表达于画作中,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形成了喜闻乐见的作品风貌,完美的融合于城市街区中。
艺术介入中,以区域特色美关注人和景
艺术乡建是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台阶。保持村落的主体建筑风格,形成区域特色美,应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从文化审美的角度看,乡村可以“逆城市化”发展,建设成更美丽的乡村,正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说的: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在艺术介入时,首先需要关注“人”,倾听当地居民的需求与建议,寻找温和而又循序渐进的介入方法,绝不能为单纯经济增长而急功近利地打造网红景点。
其次,更需要关注“场景”的营造,使居住在乡间的人们获得身心的舒适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布局上应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尊重农民分散或集聚的居住习惯,在建设的功能布局上明确清晰,努力使环境干净优美,形成自然、诗意的栖居地。
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由于艺术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营造“人”与“景”自然和谐的场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庄美化中不成功的案例并不鲜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为东方国度的邻国日本,乡村建设追求简朴、自然,值得借鉴。日本的园林小巧精致,清纯、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观较好地体现了日本美学中的“侘寂”之美,臻于一种简朴闲静的至美境界。浙江余杭的径山镇无论在乡村改造还是径山寺的重修,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融合了日本园林的建筑理念,做到了传承、精致、朴素与自然。
艺术介入后,多手段提升民众审美水平
民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当前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主体的审美水平。审美的基础是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素养,无从谈起获得审美的眼光;没有审美的眼光,艺术乡建的“美容”就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
首先,要重视对孩子的美育。在孩子的义务教育、大学或中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中,适当增加美育课程,增加他们接受艺术熏陶的机会。提升审美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
其次,提倡开展乡村文化讲堂,组织乡村民俗表演,举办乡镇电影节、生活艺术节等群体性审美活动,使民众通过阅读、倾听和观看等方式感知和观照物象,不断提升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获得温润的心灵,像席勒所说的“排除任性、轻浮和粗野”“达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
以美育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艺术乡建之路漫漫,在进行有形的乡村“美容”的同时,还要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大众审美教育,与时俱进地提升社会美育价值引领,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晓黎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