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全球产业链传统的“成本-效率”分工逻辑发生了重要变化,“安全-成本-效率”逻辑使得重要产业链本土集群化、近岸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将产业的收益与技术开发相衔接,推行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转化,激发社会资金介入的动力。在一般财务回报外,积极探索战略性前沿产业的“溢出收益”,提升投资回报率。
◆针对重点产业,设计全面、协调的端到端供应链战略机制。尽快形成上海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图谱与清单,集中资源破解“堵点”。
◆针对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产业发展新赛道,成立专门机构,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新赛道前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对于上海适应产业新赛道发展诉求,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链政策的集成与协调,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制度保障,协同推进重点产业稳链固链强链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稳链固链强链是壮大新动能的内在要求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方面源于前沿技术、关键环节的掌控力即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安全可靠、稳定供应以及产业链网络中协调一致的循环能力即可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壮大上海产业新动能的内在要求。首先,在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等极端事件冲击的状况下,全球产业链传统的“成本-效率”分工逻辑发生了重要变化,“安全-成本-效率”逻辑使得重要产业链本土集群化、近岸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些关键产业链领域由于快速响应的诉求在增加,产业向生产端和需求端的集聚效应在强化,端到端的产业链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增强本市重点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不仅有助于解决供应链各环节的供应链脆弱性,也是增强本市核心产业链竞争力,应对断链冲击的重要方式。其次,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实施“三大任务”、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衔接能力的落地之举都在产业的安全稳定与高质量发展上,这些战略任务的实现都要体现引领性与示范性,这就意味着上海需要在重点产业链通过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体现竞争力,充分协调国内外重点供应链环节企业,形成稳链共同体,做强内循环。第三,美国和欧盟在政策导向上也更加重视关键供应链环节与“产业新赛道”。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半导体、信息和通信技术、大容量电池、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未来产业的发展上都强调了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案、建立联盟等保障这些领域的发展,尽力实现关键产业本地化,而这些前沿领域也是上海亟需重点突破的方向。
**优化“环链式”机制,畅通创新链产业链
对于上海重点发展的前沿产业而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大规模的市场应用是重要的特征,而基础研究动力不足和产业化支撑不足是导致技术引领不够和市场价值外溢突出的症结。因此,首先需要将产业的收益与技术开发相衔接,以保障技术的投资获得持久动力。在政府基础研究支持上,可借鉴兄弟省市的有效做法,以立法形式确保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同时,推行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转化,从技术研发阶段就开始将每个环节的技术转化纳入进去,将转化要求贯穿始终,这样才能激发社会资金介入的动力。其次,与“全生命周期”技术转化模式相匹配,我们需要在这些领域创新考核评价的机制。在战略性前沿领域,需要资本的长期坚守。对投资财务收益短期化的追求容易导致泡沫化的快钱滋生,而战略性前沿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其收益除了财务收益外,更多可能体现在“战略性的溢出”上。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在一般财务回报外,加入战略性前沿产业的“溢出收益”,提升这类产业真实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者的财务回报压力。三是需要分类施策、激活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上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国有企业的改革需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围绕主业创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特区”,通过创新考核体系,在研发资金投入、创新容错机制、收益分配等方面参照市场化方式设计,积极盘活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土地资源、人才资源,激发国有企业在重点行业、前沿领域的创新动力。继续增强稳外企的工作,在受限进出口管制、技术管制的背景下,鼓励支持外企就地进行技术合作、供应链合作。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放、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体系,在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人才保障、技术赋能环保上创新政策支持方式,留住关键供应链环节,充分激发民企的活力。
**加强政策协调,强化产业发展制度保障
首先针对重点产业,设计全面、协调的端到端供应链战略机制。尽快形成上海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图谱与清单,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联合相应的行业协会,尽快“画出”重点产业链资源基础图谱、产业链动态发展图谱、产业链断链风险图谱,形成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清单、产业链招商清单、产业链合作清单,以及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的揭榜挂帅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在全市、长三角、全国以及针对性的国际市场范围内寻求产业链合作,分步骤加强重点断链风险环节的技术攻关,列明不同技术环节技术攻关的时间节点,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同时以全产业链招商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围绕补链扩链强链进行精准招商、定点招商、出海招商、全球招商。二是集中资源破解重点产业链中的“堵点”,为产业链高风险点环节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持。如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供需不匹配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牵线搭桥构建交流平台,并叠加供应链协调的专项补贴等方式,解决供求双方的痛点。出台专门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集成商以市场化方式打造“链主”计划,牵头建设创新平台。为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与韧性,建议以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为主的方式,搭建重点行业相应的国产替代验证平台,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大手牵小手”的供应链计划。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全球重点产业链招商计划,建立龙头企业目标库,实施精准招商,鼓励龙头企业招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探索重点、前沿产业链领域发展的法制保障。以打造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契机,充分运用全国人大授权立法,积极探索、持续优化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法律条例,为产业的守正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也借此机会对标国际高标准、倒逼各种产业政策与企业经营的合规化,在产业合规补贴、企业审查、数据核心要素流动等方面进行立法。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新赛道”产业生态
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产业发展新赛道上,传统的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些领域的发展,如果还是以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则其前沿性、创新性、市场化的诉求依然无法满足。因此,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新赛道前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是完善产业数字化协调机制,提高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保障。探索建立科学严密、系统完整、符合数字经济形态的产业数字化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积极发挥市数字化领导小组的领导统筹、数字化办公室协调功能,尽快将具体数字化任务特别是数据条例的条款细化至相关部门,并建立常规化的评估、反馈机制,确保数字化工作扎实推进。同时,鼓励重点数字化企业牵头参与本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形成规范,提升服务能级;适应数字化企业的创新需求,加大企业数字化设备以及软件投资的税前抵扣,逐步替代目前一般生产设备投资的支持政策。
三是加大对劳动力转型的支持力度,夯实前沿产业的人才支撑。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中,研发和设计环节占比较高,这些环节具有有形资产投入少、人工与无形资产投入高等技能密集的特点,通过劳动力成本的税前抵扣政策更有利于聚集高端人才、降低该环节的成本。建议积极探索临港新片区、浦东引领区等部分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在全市推广的可行性,支持重点企业以“人才订单”定向委托培养亟需关键岗位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新赛道”中许多新的高级岗位人才来源于相应产业人才的转移,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员工很多就来自燃油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人才很多源自计算机软件领域。因此,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项目对创造高质量的人才、解决增量人才不足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大学、企业制定培训项目,建立相应的职业发展中心,帮助高级管理人才和工人培训及再培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四是完善碳标签相关的立法和顶层制度设计,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发展。上海可率先在重点行业试点建立健全碳标签制度,重点产品实行“一品一标”,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形成全产业链的碳减排,并在条件成熟时进行立法,使之成为引领可持续消费并带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尚。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更迭,电池报废和回收领域市场较为广阔,上海可积极推动相关企业拓展电池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的技术攻关。一方面,建立新能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与标准,提高拆解、再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应配套建立公正、公开的监测体系,监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全过程,确保合规回收、利用。同时,进一步推动氢能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以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推动不同技术赛道的良性竞赛,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备份的能力。此外,聚焦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节约的绿色再制造,大力支持有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的领域如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医疗设备等进行再制造业务。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竞争更趋激烈。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理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起更重要的使命。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上海经济必将不断打开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