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面对百年变局下的世纪疫情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书写出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答卷”。在大考中不断书写新的成绩,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重要支撑之一。早在疫情发生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传播作为科学技术得以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相关机构和各种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广泛传播疫情防控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促进科学防控,有力助推了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和防疫科技发展。当前,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策略,在全国各地严格执行全链条精准防控,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快速应对疫情。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传播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使命担当,就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提升自身能级,更加有力有效地传播防疫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助推防疫工作开展和防疫科技发展。
【发挥科技传播的三重功能】
发挥基本功能,加大防疫科普力度,不断提升防疫工作人员和大众疫情防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强化疫情防控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理性力量,科学普及不可或缺。科技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和扩散,把科学家的个体知识、“私有知识” 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及科学生活与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新冠病毒相关科学知识和防疫科技发展信息的传播,推进防疫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尽可能多地了解病毒特性、传染规律及防控方法。面对复杂多变、传播速度极快的新冠病毒,无论是防疫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大众都更加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防护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好科技传播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加大防疫知识科学普及的力度,通过多渠道、大容量、高效率、权威性强的科技传播,有效增加科学防护知识的供给,不断提升防疫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疫情防控的素质和能力。
发挥桥梁功能,加快防疫科技信息传播,以更加快速充分的信息流动助推防疫科研的深化和防疫科技的发展。
科技传播通过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学术会议、互联网、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推动科技信息流动和交流共享,促进科技信息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科学传播在知识传播与扩散过程中担当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受到广泛重视。科学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先导,技术创造发明往往是从已有基础科学成果中诞生,现代技术上的许多重要发明和进展都直接来自科学研究成果。已有技术也需要上升到技术科学,形成比较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进而指导和推进已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同时,科学研究的进展也依赖于很多技术上的突破,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工具达成服务实践的目标。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必须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的联动。面对防疫科研的加速推进和防疫科技不断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传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防疫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强化防疫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紧密衔接,顺应疫情有效防控的需求大力推进防疫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发展,促进防疫科学与技术开发的紧密互联互动与快速协同发展,从而不断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引导功能,弘扬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有序稳步推进和疫情防控科技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面对未知新型传染性疾病时,我们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抢建方舱医院,推进多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实施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组织推进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中,都充分体现出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正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巨大成功提供了强大支撑。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必须继续大力弘扬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技传播作为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大众的专业性、权威性更强的信息渠道,应当当仁不让地发挥好自身优势,快速及时地向社会大众提供疫情科学研究和科学管控的新发展、新动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疫情,理性看待疫情,充分理解和有力支撑相关科学防控措施,克服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通过及时有效增加科学知识供给,着力宣扬科学防控、宣传疫情防控典型科学实践和先进人物事迹,大力营造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倡导科学,崇尚创新创造和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与氛围,为疫情稳控和最终彻底战胜疫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可靠保障。
【通过转型升级提升整体效能】
从新冠病毒发展态势看,新冠病毒变异与极速传播已经是疫情防控必须面对的常态。同时,从信息传播发展态势看,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手段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迁,现代科学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日益网络化。面对疫情的变化发展,科技传播需要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以更为有效的手段、方式和更为强大的传播力加大疫情信息的传播和防疫科技信息的供给,服务大众需求,推动防疫科技的创新发展。
推进传播手段转型升级,系统构建高效能、现代化疫情防控科技传播媒介与平台。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给便捷化、即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的信息获取与传播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日益将最为广大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年轻人塑造成忠实的用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各种传统媒体都在主动寻求转型升级,走媒体融合之路。在此背景下,疫情防控科技传播要达到最快最优的传播效果,就要顺应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和新媒体发展方向,在传播手段上谋求转型升级,主动拥抱和系统构建高效能、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与平台。要从传播对象的需求、偏好出发选择最具吸附性和影响力的媒介与平台,并积极推动疫情防控科技传播新媒体、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的开发建设,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在硬件及软件开发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积极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和网络终端建设,促进各种新兴媒体产品和App的研制、开发及推广。同时,加大疫情防控科技传播新机制的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传播媒介共同关注疫情防控、快速共享防疫信息的疫情防控科技传播格局。
推进传播内容转型升级,密切跟踪和促进关键性、先导性防疫科技发展。
如果说科技传播手段的转型升级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那么传播内容的升级则重点要关注“传播什么”的问题。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播一样,疫情防控的科技传播同样是要内容为王,必须及时把握和回应大众对疫情信息的关切与需求,及时向社会传播群众期待的疫情防控基础科技知识,加深公众对病毒特点和相关科学研究进展的了解和认识,宣传病毒防控的科学方法。这是疫情防控科技传播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同时,在疫情发展和防控的新阶段,科技传播在传播内容上也需要转型升级,在继续开展病毒防控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有效传播的同时,要着眼疫情防控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及时把握疫情防控科学研究和实践新进展,更为密切地跟踪关键性、先导性的防疫科技新发展,通过最新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成果的解读与宣传,促进疫情防控科技知识与实践的交流与共享,激发相关机构和人员开展疫情防控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动力与激情,推动相应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应积极关注和捕捉世界各国疫情防控科技新发展新成果,加快推进国际化疫情防控科技信息传播,推动最新科技成果的全球交流与共享,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到疫情防控的科技传播实践中。
推进疫情防控科技传播队伍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专业化、多元化传播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推动创新发展尤其是推动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抓好这个牛鼻子,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包括具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才,也包括科技传播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现代科学专业不断细分,不仅公众,即使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相互理解专业科学也存在困难。科技传播同样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疫情防控科技传播无疑需要一支具有相应专业基础和能力的人才队伍共同参与,才能把传播工作做得更到位、更加权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许多院士、医护专家、科普工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不停向公众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回应群众关切,消除认识上的谬误,筑起了普通人抗“疫”的有效防线,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目前从事疫情防控科技传播的医学专业人士和具备疫情防控专业素质的科技传播工作者还很有限。要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的科技传播,必须在专业化、多元化队伍打造上下功夫。一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经费支持、签约制度等,鼓励疫情防控医学专业人士参与科技传播,并对他们开展科技传播技能培训。同时,鼓励科技传播职业人士、社会志愿人士、自媒体从业者等参与疫情防控科技传播,为他们提供准确、专业、科学、权威的信息支撑,对他们进行相关防疫医学知识的培训。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为疫情防控的科技传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杨立青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