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济思想演进,“发展”可谓中国共产党进行探索的核心主题。在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广泛领域,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相关理论成果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理论创新体系,主要包含四个维度:
第一,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指导思想。这是对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方向把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探索,指导中国经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重要论述,更进一步擘画了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方位、指导原则以及科学路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党的十五大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构成。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关于目标与路径的系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后发农业国的客观国情,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确立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探索形成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再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演进。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党在不同时期关于对外开放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经济内外循环论”等重要思想,并要求从发展开放型经济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形成了包括工业化理论、城镇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对外开放理论等在内的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明确调控主体、细化调控对象、调整调控目标、综合运用调控手段以及改进调控方式方法,基本形成了兼顾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兼具短期目标与中长期规划、注重发挥国家战略指导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政策等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新时代以来,我国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强调各种政策工具的高效协同以及各类调控手段、调控目标、调控方式的协调配合,不断完善和创新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开创者,在开展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炼中国国情特点,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形成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而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突破。在新征程上,应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并捕捉时代特征,完善已有理论,发展新的理论,不断提升经济理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系统搭建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加快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作者:程霖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