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促进共同富裕”亦赫然在列。近日,上海市社会学会2021学术年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与会学者就“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的主题展开研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指出,今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最近《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代表了党中央关于在高质量条件下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原则、目标、举措等方面作了非常详细完整的阐释。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政策性、学术性议题之一,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议题,既是干部教育的一门主课,也是科研咨政研究的一项主业。
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罗国振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在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是人民本位实践的伟大跨越。在经济与社会互动的整体视野中,理解和解释中国快速转型何以能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如何实现新的社会整合再建社会认同,既是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总结,也决定新的时代条件下民心所向和社会长期稳定的走向。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动社会共同体新发展,这是社会学研究非常重要的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文宏从多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乡结构不断调整;从发达国家城镇化一般规律看,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而且以较快的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第二,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高层职业的比例不断扩大,新社会阶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绝对贫困人口在去年年底清零。第四,居民消费结构趋向合理。第五,社会流动空间不断扩大,向上社会流动是主流。第六,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提出的关键词,并在之后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靠什么取得成功?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马西恒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是近代以来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不仅有道德情怀作基础,而且以历史规律为支撑,这个逻辑起点就是组织起来的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国家体制,摆脱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也不同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讲的‘想象的共同体’。党领导国家,也融入群众,通过党的组织纽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机链接,因而民族国家成为一种‘真实的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教授指出,共同富裕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不能是平均主义分配。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社会活力,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什么样的分配原则才能体现效率、激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平?区分宏观公平与微观公平,对理解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在不确定性背景下推进共富社会建设?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强调,“在不确定性当中寻找甚至创造一种确定性,用形象的比喻,原来的策略总是想找到定海神针,但实际上不确定性不是定海神针而是阻力器,就像摩天大楼通过适度的振动化解大楼面临的风险。如何从定海神针式向阻力器式的转变,是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转型非常重要的关键。”
作者:陈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