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说,我是王邦佐老师的“开门弟子”。那是1986年,先生正式担任副教授(此前由于全国职称评审“冻结”,恩师未能及时晋升高级职称),而我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而成为政治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先生便成为了我的导师。在此之前,先生给我们本科生上过《政治学原理》等课程,也曾关注我的成长,但个人之间联系不多。成为他直接带的研究生后,交往就比较多了。可以说我是在恩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学者,也见证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如今我已过知天命之年,回眸邦佐师的音容笑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邦佐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奠基者。在1980年代初政治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之时,先生还不到50岁,国内有一批年长的“元老”,除了张友渔、钱端生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名闻遐迩的前辈,还包括赵宝煦、夏书章、徐大同、邱晓等上世纪90年代的政治学界“四老”,那时邦佐师正值中年,貌似算不上政治学的元老级人物,所以他本人也曾当着“四老”的面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年龄尴里勿尴尬,说老不老,说年轻不年轻。”但实际上,邦佐师对于中国政治学的贡献是极大的,完全可以被称为改革开放后政治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合影,第一排左二为王邦佐
目前不少人提及邦佐师对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主要贡献,通常都会说到1982年由他担纲举办的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被称为“新中国政治学的黄埔一期”。但在我看来先生的一个更大贡献,是从1980年开始重建了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并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镇,培养了一批重要人才,地位远远超过1952年院系调整前复旦政治学的水平,不仅对政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最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政治走向也打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我的人生道路也是在邦佐师指引下一路走过来的。他不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学生时代心傲气盛,考上了复旦大学,就想干一番大事业,并没有把做学问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大四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依然举棋不定。当时王邦佐和孙关宏两位老师都希望我继续读研究生,正是在他们的鞭策下,我决定考研,最后终于拜在两位先生的门下。三年研究生寒窗,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学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临毕业时,再次面临人生道路的关键抉择。彷徨之际,恩师又举荐我留校任教。坦率地说,读本科时我没有想过要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时我没有想过要当一名老师——我就是在这种不自觉中被恩师引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虽然邦佐师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社联党组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但他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是一个比较努力的教书匠。”在先生的感召之下,我也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我终身的追求,并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
邦佐师有一个座右铭——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其实这不是先生的专利,而是从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院士那里继承过来的。先生曾经在谢校长任上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我就多次听恩师提及谢校长这句话对他的影响,而这个座右铭对我们这些晚辈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遇事不走极端,不曲意逢迎,不随波逐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守一个学者的良知和良心,我想这就是“实事求是,留有余地”的神髓所在。一些学者洋洋洒洒,宏篇大论,之所以不能令人信服,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留有余地”的精神。我们要从先生身上继承下来的,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努力不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邦佐师对学生既关心爱护,辛勤培养,又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他从来不会因为谁是他的学生而给予特殊的照顾。1997年,我准备在复旦大学通过“打擂台”参评正高职称,需要专家推荐,考虑到他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并且在学界的影响力,我向他表达了我的愿望,没想到被当面拒绝。先生说:如果我给你推荐,那我也要为你的竞争对手推荐,否则就不公平。当时我颇感沮丧,但我明白,他不是那种“护犊子”的老师。不少后辈并不是他的门生,但他都提携有加,不分亲疏,无门户之见,而且乐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别是力荐后辈学者同自己一道评高级职称,显示了一位师者的高风亮节。
2013年5月22日,王邦佐在复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研讨会上发言
邦佐师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他生于湖北农家,家境贫寒,多次跟我说他曾经是一个“放牛娃”,小时候经常连鞋都没得穿,靠亲戚与老师的接济才上了大学,并成为大学校长。所以,当先生功成名就之后,总是想回报国家,回馈社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即使在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不忘立下这样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含告别式);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谢绝到家探访;谢绝家乡亲友来沪慰问;遗体、器官捐献。弟子们闻此,不胜唏嘘!
先生的道德文章,是激励后生前行的不竭力量。邦佐师千古!
作者:胡伟(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
编辑:陈韶旭
责任编辑:李纯一
来源:文汇学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