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建立‘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意义重大,十分必要,正逢其时。”昨天,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座谈会上,上海理论社科界代表纷纷表示,在党的诞生地上海组织成立这样一个专门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上海各界深入研究、阐释与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巨大优势。
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高度凝练的32个字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指出,理论社科界必须对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深入开展研究,尤其要挖掘其中的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创造性、创新性以及人民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价值立场,这对当下和未来都有启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表示,这32字除了精要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哪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之外,还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表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所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必将关联一切问题的研究,它的提出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与党史,理解共产党人的精神,乃至中国精神,都是一种提示和引导。
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要突出学理性
伟大建党精神向全国人民宣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成就和整个精神谱系都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也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忠实践行者,是中国国家意义和中国国家尊严的坚强捍卫者。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与会学者认为,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化,既要从宏观视角和理论体系上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整体把握,又要细化领域、分门别类进行专题研究,这就需要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元研究视角。座谈会上, “跨学科”与“整合”两个词被多次提及。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是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结合上海“开门办思政”实践,综合高校体系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科智库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校内外的研究合力。权衡表示,社联将依靠学会的力量,发挥跨学科的优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谈到,将会拓展建党方面史料的收集,同时拓展解读范围,并整合全市党史研究的力量,推出理论成果。
让伟大建党精神更好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掌握
在提高理论创造和建构能力、实现重大理论研究新突破之外,理论社科界也肩负着让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掌握的职责。
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表示,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将全面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着力阐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目前,依托党史学习教育,上海建立了“市—区—基层”三级宣讲体系。作为各级宣讲团的成员,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如何将研究体会融入宣讲实践,以生动而具亲和力的讲法让校园师生和广大市民熟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亦是一项重大的实践课题。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说,中国共产党从一大会址这里诞生、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需要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现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结合上海实际,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与建党历史的研究、各个时期上海红色文化研究融会贯通,准确标定上海在伟大建党实践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近代历史和上海都市社会的现代性表征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从中汲取营养,找到上海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拿出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是当前亟待探索的方向。
作者:李纯一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