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舍得》在“五一”小长假中收官。即便结局是大团圆,但这部剧对育儿焦虑的真实描摹,尤其是以戏剧冲突的方式,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触礁的“心灵险滩”进行预警,多少对为人父母者有一些启迪意义。再阳光的孩子终究也是孩子,柔弱的内心经不起成年人的“刀子嘴”,更承受不了时时和“别人家的孩子”赛跑的重负。一些孩子从成绩不拔尖滑向内心不阳光的泥潭,很多时候,根源都在家庭。
《小舍得》中的两个女孩,欢欢和米桃本是一对好朋友。米桃家庭条件一般,却是资优生,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的欢欢,虽有文艺特长傍身、综合素质较高,但学习不拔尖。为了鞭策欢欢发愤图强,母亲南俪和补习班老师来了一场“合谋”:拿米桃作为榜样,时时刺激欢欢,即便欢欢考试第一,老师和妈妈仍然表扬米桃学业水平更高。内心受挫的欢欢,开始在学校排挤、欺负米桃。
哪怕孩子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认可,因为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横在前面,需要PK……在很多家庭,家长育儿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放不下攀比心,总是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育儿时,不少父母会摆出一副“人间清醒”的姿态,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确实,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次考第一不代表次次考第一,更何况还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训诫在前……但这样的父母真的“清醒”吗?家庭教育需要这样的清醒吗?
或许,这些父母也是一叶障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优势和特长。一张考卷上的分数,只能衡量一段时间的学习水平,考不出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的善良、勇敢、阳光,这些优良品质是无法化为具体分数的,但这恰恰是父母在培养孩子时需要格外珍视、呵护的。
总是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重压之下,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伤害,摧毁孩子的自信,践踏孩子的自尊。当孩子真的陷入自卑的“沼泽”,终日在嫉妒他人、怨天尤人、埋汰自己中度日,看不得别人好,还要损人不利己时;当一个人的生活中总是容不下“别人”,也找不到最好的自己时,这才是人生的失败。
孩子的人生很漫长,也需要父母具备长线思维。除了管好自己的“刀子嘴”,正确批评孩子、把握好训诫的尺度,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当孩子做对时,鼓励和表扬本身就是一种推动力,促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这绝不意味着,只需闭着眼睛浇灌几壶“心灵鸡汤”,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当孩子做错时,批评是一种纠偏的力量。真正的批评,绝不是简单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而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说事——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心悦诚服。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一句千古流传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父母来说,学会正确地评价、教育孩子,也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作者:樊丽萍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