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厢内,乘客的分布状况和舒适度有后台大数据实时感知;街头行驶的出租车,化身一个个数字车厢,精准匹配不同需求,定制送学、送考、送医等服务;停车场借助“统一支付”实现无感离场;三甲医院,百姓寻医问药,从进院停车到取药离开,其中7个常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化,最短时间控制在半小时……
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不仅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彰显了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本价值、人本导向。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放大了人民群众的“数字权利”,拓展了“数字伙伴”,丰厚了“数字获得”。
由此,生活数字化所描摹的美好愿景,通过具体的生动实践和场景应用,化作一幅幅可感可触、管用受用的生动图景。
当下,超大城市上海正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正是在一个开放互联的大环境中、大背景下,以数字化为牵引,构建以“人”为核心,可持续、更繁荣的数字未来。
生活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有力抓手,根本上是为了人,关键要有体验度。正如市委书记李强所要求:要坚持人本导向,强化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关键支撑,加快形成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生活数字化应用。
某种程度上,生活数字化,其庞大地基和坚实依仗,恰是每天打照面的“衣食住行”,以及城市中无数个体的“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感知”“数字化获得”。
据此,交通出行、医疗康养、数字菜场、智慧商圈、便捷物流等,这些深嵌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型,都应该以“人”为第一落点和第一推动力,突出人的视角和感知,突出数字技术赋能,突出革命性重塑流程,从根本上实现变革。
首先,应全面拓展“数字伙伴”,构建“数字新场景”。探索政企联合推进机制,实现实时、全景、全链式的信息数据共享互通,融合既有服务资源和系统,聚焦品质民生,构建一批综合面强、应用面广的示范场景,牵引相关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其次,丰富规范关于个体日常生活的“数字新生态”,坚持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以场景串联起民生政策及服务资源供给,构建大格局,让大家能用、会用、想用。加强制度供给,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充分激发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观能动和积极创造。
再次,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革命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以“小切口”实现“深突破”,遵循“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内涵,打通数据瓶颈、激活应用场景、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最终放大的,是每个个体在生活数字化中感受到的“数字权利”,也由此实现底线民生的均衡性、基本民生的精确性、质量民生的多元性,更为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夯基垒台。
作者:顾一琼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