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剖面。上海究竟胜在何处,又好在哪里?
12月10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举行。获得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代表作交流发言,从不同视角注解城市精神文明的厚重底色、鲜亮成色。
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有根清晰的灵魂主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暖民心、聚民心的过程,成为人们精神层面强起来、实起来的过程,不断丰厚着人民城市的品格和温度,成为人们喜爱上海的理由。
当下,上海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500万。有超过48万名志愿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一群人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正是一座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大彰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现。未成年人的“抽穗拔节”期,上海以丰富的红色资源、科创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搭建平台、涵育生态、丰富实践,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上海,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破圈”,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大格局,每个鲜活个体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上的一分子。全社会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将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充分结合,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和常态化治理。
全市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充分利用云端资源,构建信息平台,从“指尖”到“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生态日趋成型,跨界整合资源、供需高效匹配、精准服务群众。
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实现着自我革新、自我迭代。不断充实新内容、创造新载体、运用新手段、覆盖新人群,让这项“在头脑中、心灵里搞建设”的工作,在改造个体的同时,更丰盈生活、播撒希望——运用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形成善治的力量,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生发出更强的人文关怀、更暖的民生温度,让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安顿。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天的上海正以“归零”的心态,保持只争朝夕的创业热情,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标准,不断丰富内涵追求更好——进一步将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入全国工作大局、全市中心工作,更好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立德立心、培根铸魂,服务新时代,助力新征程。
作者:顾一琼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