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已于2020年10月27日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上海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目标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如今站在“十四五”即将开局的新起点上,《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上海实际,提炼上海经验,从保障和促进两个方面,明确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为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条例》的亮点之一是将保障与促进相结合。《条例》一方面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以及相关各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另一方面要求全市在保基本、促均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往高质量方向发展。
亮点之二是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视为在更高水平上“保基本”的重要内容。《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并对如何健康、规范、有序地开展上述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何扶持和培育群众性文化团队作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规定。
亮点之三是将品牌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条例》要求全市按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坚持国家标准、突出上海特色,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条例》结合“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对“加强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举办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数字产品品质”“强化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规定。
亮点之四是高度重视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以及其他相关活动。鼓励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确保正常工作、教学、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文化体育设施。规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亮点之五是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加强文化数字服务,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条例》明确,文化、经济信息化等部门负责组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建设,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对接政务新媒体和“一网通办”平台,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推动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明确公共文化机构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加强公共文化数字产品内容原创研发,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提高公共文化数字产品品质,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等途径,建立公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制度。
亮点之六是强调融合发展。遵循开放共享、服务群众的原则,《条例》明确,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资源、服务、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科技等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公众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发挥重大品牌节庆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功能,提升公共文化的影响力。
亮点之七是关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对公共文化空间品质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依托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等公共空间和设施以及文化地标的区域优势和特点,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同时鼓励公园绿地、广场、景区景点、商场、交通站点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为利用其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作为上海文化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必将对提升上海文化建设的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蒯大申(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