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微博榜单大战”惊动了许多人。那些藏在各类明星榜单背后、原本只在粉丝圈心照不宣的秘密,渐在大众层面广为人知——“打榜”可以等于“打钱”,“明星人气排行榜”很多时候等于“粉丝砸钱排行榜”。
当“流量崇拜”演变为赤裸裸的“资本崇拜”,排行榜几乎成了“圈钱榜”。而当商业网站甚至上星卫视先后入局这场“流量变现”的名利争夺战,“向钱看”的排行榜无疑伤害到了网络空间、舆论生态,并透支着媒体的公信力。
如今网络平台有多少个明星榜单?无人能解答,因为太过泛滥。几乎每一个与造星产业、粉丝经济沾边的平台都会自推榜单。微博有明星榜、新星榜,微信有明星势力榜,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都在各自张榜,其他娱乐类App同样各有一片“榜单自留地”。
商业平台为何对明星榜单趋之若鹜?答案里少不了“收益”二字,其中既有平台方对自身影响力的考量,也不乏“向钱看”的心态在作祟。登录这些商业平台为明星“打榜”,粉丝们靠切换大号、小号换取点击量、评论数、转发量等数据,算是保底操作。另一种“捷径”便是砸钱。许多榜单会设“爱慕值”“心动值”“星币”等,巧立名目,意在粉丝钱包。仅以单个平台、单一明星为例,只要身处榜单,其粉丝就有可能为了一份虚无缥缈的数据,单月砸下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微信以及部分视频网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不可否认地拥有媒体属性,承担着一部分信息传播的职责。这些平台的“资本崇拜”,姑息了流量注水,也令平台上的信息发布、热搜排名、话题热度等难以撇清金钱操控的嫌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受到商业平台启发,个别上星卫视竟也加入到了发布明星榜单、向“钱规则”看齐的行列。日前,某卫视在推广活动时,将相关明星两两分组,以“人气对决”的方式吸引粉丝“打榜”,并开出“星币充值”功能,为“钱等于影响力”的换算打通渠道。类似对决,掐中的是粉丝圈“流量为王”的心理,挑动的则是两边年轻的粉丝在相互攀比中为偶像买单。
时代不断向前,新技术确实在重塑主流媒体的格局。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怎样变化,传播主流价值始终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在新媒体语境中,流量明星固然能在数据上刷出奇效,可一旦榜单上的明星排名与作品无关、只同资本为伍,这样的流量绝非媒体影响力的救星,相反,是媒体引导力的失察、公信力的病毒。
作者:王彦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