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强大思想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大事。
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独龙族“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直接的体现。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越往后,增强内生动力的问题越紧迫。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少数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后,不愿摘掉“穷帽子”,甚至一些人还以当选“贫困户”为荣,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到钱物补助。
独龙族“一步跨千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直接的体现
贫困有客观原因,但也要从主观上找原因。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只有从思想上拔除“穷根”,激发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还要增强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其一,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干部、专家的“讲”,带动农民群众的“习”,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造农村的内生动力;其二,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扶贫政策,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懒汉”钻不了政策的空子;其三,重视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其四,要重视教育和培训的方法,让贫困人口参与帮扶项目,边干边学,边干边树信心。
贫困户脱贫最核心的问题是自己能够创造价值,创造收入。产业扶贫就是通过产业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产业经营的主体,或者为他们提供就业,提供创收。这是实现真正可持续扶贫的关键所在。
在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屏边,传统的苗族女孩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刺绣
扶贫产业的选择要突出“特色”。贫困地区自然及人文条件差异大,资源类型丰富,小规模的特色产品较多,这恰是贫困地区的优势。以沪滇扶贫协作为例,在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屏边,传统的苗族女孩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刺绣,人人都能穿针引线,缕云裁月。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虽然公益扶持已经让苗绣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也实现了苗族妇女“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美好愿望。但目前苗绣产品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产业发展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今年以来,上海的专家和企业家们纷纷来到屏边,为苗绣走出大山把脉会诊,随着一些项目的洽谈落实,古老、美丽的苗绣产品将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扶贫产业时,无论是参与扶贫的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要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规划。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久久为功,下一番“绣花”功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真正得到帮扶。
作者:萧兆铭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