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建的是信念,筑的是信心。她关乎每个人的精气神,更是一座城市的“硬核”软实力。
每年春天,万物拔节、万象更新之际,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如期举行。这场大会,命名文明小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表彰先进典型、光荣事迹,更谋定新一年在人们“头脑中、心灵里”做建设的踏实举措。它不仅留下一本本厚重且珍贵的光荣册,更如春风拂面般,吹荡起人们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热情与干劲。
当下,奋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宽广视角,摸清、吃透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质与内涵,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水平。
昨天在大会现场,市委主要领导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关乎“精神文明建设特质”的两个关键词推送到大家面前——“气质”与“水质”。
所谓“气质”,是指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需要凝魂聚气、弘扬正气、鼓舞士气。所谓“水质”,则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要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渗透、融合、嵌入到一切工作中。
借由这两个关键词,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有了思考、谋划、推进落实的具体抓手及清晰路径。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起来的上海,需要更深刻把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法,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更多更好地聚气、鼓气、提气。
这个“气”内涵极为宽泛,既指一座城市的气度和品格,也细微至每个个体身上散发出的精神风貌。
围绕“气”这个特质,一幅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息画像”跃然眼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气,以新中国伟大成就鼓舞士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淳化风气,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涵养心气。其指向明确:就是要以“气”来强基固本、立根铸魂,让一座城市有魂有品、有滋有味,也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思想信念的滋养,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善若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有激浊扬清、滋养万物的品性,而这也与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所投契。
立物易,立心难。思想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将“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包容万象”这些“水”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为加快提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无形而又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于“水”的特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也将结合实践,在“润”“泽”“活”这三个字上大胆突破——紧紧围绕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五方面工作要求,紧扣中心大局,做好引导,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办实事为民惠民、泽被万物,把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丰富内容和载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精准传播,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人们的心坎上。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之年。抓住“气”与“水”这两个内涵与特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将借势发力,为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把全市人民团结凝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之下,创造出更多上海创新发展、颠覆超越新传奇。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