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春意暖。顾村赏樱,龙华鉴桃,大宁公园游郁金香花海,郊野农村没入油菜花田……上海的“赏花图鉴”日日更新。然而,在花团锦簇的枝前树下站成一道风景,之后呢?上海能做的只是停留在“人从众”赏花拍照“打卡”层面的文旅活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天的上海,既有需求、也有能力走出一条不止于“走马观花”的道路。更甚者,花文化、花经济,有望打开上海品牌的增值新空间。
花卉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自古,中华民族就拥有赏花、咏花、画花、插花、食花、乐花的雅文化。从古诗词里借花抒情,到为中国艺术史贡献“花草纹时期”,从国宝文物里以花为媒,到衣食住行的层层渗透,花文化曾给中国的建筑、陶瓷、服饰、家居等发展增色添彩。套用今天的概念,花,曾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史上催生了最早的“文创产业”。
除了渊源深厚,花文化、花经济之于当前的上海,能对标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开拓创新。尤其是市花白玉兰,它能承载一座城市和市民的精神象征、情感象征、美学象征,进而以城市文化标识和美学徽章的姿态,开辟出新消费场景。
比如在上海持续开展的城市微更新里,有案例证明,花文化体验发挥了“社会安全阀、邻里润滑剂、人生减压器、身心愉悦键”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宜居程度,提高市民幸福指数。部分社区举行的小规模“花朝节”,还把关于花的传统文化重新引入到了当代生活。花文化令老旧小区“逆生长”、让城市空间气质跃升的同时,花经济也在有限的机会里发挥出不可小觑的能量。近日,某品牌咖啡店连续推出樱花杯、玉兰杯等应景文创产品,与上海市市花建立“超链接”的玉兰杯,首批上架两天即告售罄,亮出花经济的明媚一角。
事实上,不少“他山之石”已验证了从花文化到花经济的可行之路。在日本,“樱花经济”在2018年已达6500亿日元的规模,它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和文化旅游的各个层面。在中国台湾,客家桐花产业起步于2003年,只用七年时间就从单一的祭祀祈福活动发展为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轻工业制造为一体的系列产业,至2010年已创造了超300亿新台币的产值,其相关产品也从个位数增长到400余种。
相比之下,上海的花经济仍停留在“美丽经济”的范畴,除了视觉上的赏花,尚未开辟出食花、乐花等产品;同时,上海的花经济也仍属于被花期限定的“时令消费”,缺乏四季循环的消费场景。对照他者,上海不妨强化白玉兰等花卉与城市形象间的链接,在打响“上海文化”和“上海购物”品牌的过程中注入花文化内容;随后,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扩充花文化在文创经济领域的生产线,让花入菜、花入乐、花入妆、花入上海伴手礼等。
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将在上海市崇明区举办。此时此刻,推动花文化、花经济的发展,既是借花博会因势利导,亦能提升花博会之于上海的品牌价值,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按规划,“海上花岛”将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新路径的重要举措;是代表上海迎接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上海转型发展和城乡建设成果、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活动;是崇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抓手。何不借东风,发展出“花开四季”的上海新消费产业?
作者:王彦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文汇理评部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