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回答关于征信问题时表示,征信现在逐渐用到了社会领域,比如很多女孩找男朋友,未来的岳母都要男方把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报告拿来给她看。
征信报告可不是房产证。它是个人或企业征信系统提供的最基础产品,是信息主体的“经济身份证”。
把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谓“马蹄声疾”: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接入了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还有2600多万户的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目前这个系统每天有555万人次查询个人信用报告,30万人次查询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国”网站开通了;芝麻信用积分“值钱”了;一系列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建立了……据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公布的数据,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底,全国累计限制失信人购买机票1746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7万人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中国文化从来不缺诚信元素。“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流传千年。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褒扬诚信的成语妇孺皆知;像晏殊树信、季布一诺、商鞅立木为信等诚信故事脍炙人口。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就不仅是个人私德,还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今天,无论是置业、贷款,还是经商、求职,乃至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信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的信用体系,事关世道人心、国家治理。
今日又是“3·15”,监督、“打假”之余,“信用让消费更放心”的主题也提醒我们: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绿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如果说“嫁女儿要看征信报告”是我国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大格局的微观体现,那么,细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推行信用监管……这些朴素的表述里,蕴藏着“信用中国”的灿烂愿景。
作者:晓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