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创下电影行业新纪录:大年初一单日票房达到14.54亿元,这也是全球影史单日单区票房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但高票房背后,也有隐忧。据统计,我国影院增长数量近年来一直快过观众增长数量,2018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已经下滑至12.9%。
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举办城市,上海的电影消费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2018年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37亿元,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年度城市票房冠军,影院数和银幕数继续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瞬间线上最高峰值可达每秒10万人的壮观场面、线下的通宵排队……这些都显示了电影节给影迷们所带来的节日狂欢气氛及所引发的观影热潮。数量可观的院线及合理的影院分布,丰富多彩且具有国际性的城市电影文化与电影品位,热情且在不断壮大的艺术电影观影群体,这些都为打响上海电影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上海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在529位样本中,对“日常生活中看电影的主要渠道”这一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为 “电影院”(248人,占比46.88%);其次为“视频网站(电脑端)”和“视频网站(手机端)”,分别占比20.04%和11.91%;“网络电视(IPTV等)”占比10.02%;“传统电视节目(电影频道等)”占比5.86%;仅6人选择DVD——在观影渠道日趋多样化的同时,“电影院”仍然是主渠道。但是,“票价过高”和“排片受热门影片影响”并列成为上海影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43%以上的观众选择了这两个选项;排在前六位的选项中,除了第一位的“票价问题”和第四位的“影院环境缺少文化氛围与特色”(31.46%),其余四项都跟影院放映内容相关,分别为排片单一、所放影片太过商业化、缺少特展等策划活动、引进影片多为好莱坞大片等;影院设备、卫生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三项,各有10%以上的样本认为存在问题。可以看出,上海的影院从片源、排片到设备与服务,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调查还显示,对“通常一起去看电影的人”这一问题,超过1/5的样本选择“自己一个人去”,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将“看电影”作为朋友约会、家庭外出等群体性消费行为的认知有很大偏差,意味着电影院需要满足越来越多样化、个体化的消费者的观影需求。
影院消费是否一定要秉承“爆米花可乐+电影”的模式?看电影是坐着看好还是躺着看好?杭州武林商圈打造出“影院综合体”“美食电影院”等新的经营模式并受到消费者欢迎,国外影院试水“订阅制服务”取得一定成功但在国内推行还面临着种种障碍……电影院作为文化消费空间,银幕上的光影也许是相同的,但其消费环境及所提供的附加服务却可以有很大不同,而这正是体现一座影院及一座城市文化特色的所在。
如何根据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与定位,根据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便捷性与舒适度的文化消费空间,是落户上海的各大院线必须要进行的战略思考;而如何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精耕细作,结合电影作为娱乐消费与艺术欣赏的双重特点,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展开品牌经营,是走到“转型升级”关键点的院线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作者:任明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