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存在之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良好的文化产品能使人庄重,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周密,使人深刻。但若文化产品本身经不起文化领域的推敲,那么“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把好、把严文化关,别再让文化类产品“没文化”了
“小女”是指自家女儿还是别人家的?“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该词组是否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近日,上星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部分语病被观众找出晒到网上。虽说电视剧台词为表现生活场景,多采用口语而非书面语,但类似“小女”是称呼自家女儿的谦辞这类概念,着实不应该弄混。
无独有偶,某视频网站精心策划的选秀项目《国风美少年》也陷入了争议,因为该网络综艺的片头词有着堆砌辞藻不知所云之嫌,也因其所展示的节目里出现了不少文不对题的古诗文运用。
这些错误或争议,有的是一些人习焉不察的别字语病,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牵强附会,也有的是文史类的事实差错。它们被转发的背后,其实有颇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创作方被誉为“业界良心”,素以重细节、重品质出名,并拥有良好的观众缘。他们创作的剧集尚且被揶揄为“大型错误题库”,落得贻笑大方,那么其他影视剧呢?而所谓国风、古风、汉风等,近年来大有成为时尚的趋势,视频网站投入大力气制作这档节目便可见一斑,可恰如这档网综所呈现的,把流行音乐与古诗文简单嫁接一番,再穿上古装表演,这就是一些人眼中的国风了?
应该说,电视剧有意识地挑战半文半白的台词,网综专注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出发点都是值得认可的。此前太多古装剧或因回避难点、或干脆为了娱乐,一律赋予剧中人21世纪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这绝不是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态度。而许多无底线的纯娱乐类网综对于广大年轻拥趸来说,也绝非有营养的休闲节目。但从这些错误示范来看,对当下的电影、电视、综艺、音乐甚至文学等文化类产品,是时候把好、把严文化关了。
相比传统学习方式占主流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和所及视野都不可同日而语。一部影视剧的经典台词、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一篇网络小说中的精彩段落、甚至主创披露的幕后制作花絮等,都可能因为让人感觉“长知识”而被传播开来,更会借助网络迅速蔓延。尤其是影视等门类的文化产品,更因为其直面广大受众,而有着难以估量的传播效能。
去年夏天《延禧攻略》热播时,剧中高贵妃的饰演者在采访中谈及自己恶补昆曲身段的经历。这段视频被剧方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摆到网上传播,短短几天,便赢得百万级点击量。遗憾的是,剧方颇为自得的这段戏曲表演被专业人士指为“四不像”,从唱词、服装、头饰、身段乃至伴奏乐器,都非京非昆。与其说,那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毋宁讲,数百万次点击不知产生了多少以讹传讹的负面效果。再如两年前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它的播出档期内,街头巷尾广告牌、各类快消品外包装上到处可见剧中元素,其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剧中不少类似“汤药味道极是氤氲”的语病,已被一些网络写作者复制,谁说下一次不会出现在某个学生的笔下?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就给出了文化类产品的正面传播示范。该节目第二季播出至今,不少中学教师习惯边看节目边做“随堂笔记”。画像砖艺术盛行于哪个朝代,《格萨尔》是什么体裁的英雄史诗等,这些节目中被演绎被诠释的内容,都被老师转化为学习资料,传播给学生。可见,好的文化产品既能成为大众休闲的精神补给站,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语言是存在之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良好的文化产品能使人庄重,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周密,使人深刻。但若文化产品本身经不起文化领域的推敲,那么“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把好、把严文化关,别再让文化类产品“没文化”了!
作者:王彦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