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温暖叫回家;有一场熙攘幸福的旅行叫春运。从本周开始,到3月1日,最具中国特色的“年度大戏”——2019年春运将连续上演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这意味着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都“流动起来”。
莫道此中无胜概,会看变化起风雷。“春运”是中国的专有名词。有专家指出,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1年3月10日,“铁路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随着上世纪80年代民工潮的出现,春运遂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激越的“交响乐”。斗转星移,数十年演进,“春运的脚步”与“改革的车轮”始终同频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运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人在囧途“一票难求”,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走得了”,再到平安、便捷、温馨、诚信的“走得好”,春运,不再是单纯的抵达。春运的每一点进步,都映照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曾经,裹着军大衣、拿着小板凳排队几天几夜只为了一张回家的票;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售出1张;2011年,12306网络订票颠覆了购票方式;今天,50多个火车站能“刷脸”进站。
曾经,“绿皮车”是春运主力军,方便面、蛇皮袋是标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占主流;如今,“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稳步推进,旅游流强劲提升;网络订餐、自主选座、智能导航、飞机客舱网络服务等新举措,让旅客出行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畔垂垂天欲雪,乡愁驿信两相催。涌动的春运大潮背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潮汐、情感潮汐。回家过年,是我们的文化物候。春运,是一部浓缩的“奋斗让生活更美好”的时间简史,是“中国震撼”最温暖的桥段。
作者:晓彦
编辑:邵大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