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如9月6日公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接近8.5%,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又上升了2.3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科协的解释,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公民必须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应用这三个方面素养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自古以来,我们社会强调的是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甚至到了近现代,很多人仍然轻视或几乎不提科学素质培养。不少发达国家则不同,它们科普类讲坛非常多,如美国有一个类似中国百家讲坛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演讲论坛,其宗旨是传播科学知识。大学教授、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人员等都被邀请来作演讲。这个讲坛对于推动民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高校同样如此。以英语教育为例,无论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是公共英语教学大纲,长期以来始终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翻遍这两个大纲,甚至没有一处有“科学素质培养”的字眼出现。连理应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服务的公共英语教学竟也被定义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公共英语课程归入了高校“通识教育”大类。忽视科学素质培养的后果之一,是大学生无法鉴别各种文献资源的真假,无法用批判性思辨能力来解释和评价这些资源,无法遵守约定俗成的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无法合理地引用文献等,以致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科研方法都不懂。
新时代高校必须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但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离开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无异于空中楼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一节里对大学生专门提出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我们注意到,这份纲要把科学素养放在人文素质前面,这说明国家已看到高校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国家强调一流本科教育、强调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提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时候了。
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上海市以21.88%的比例名列全国第一。根据上海“十三五”科普规划,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还要继续攀升,达到25%。9月25日上海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指出,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素质教育正当其时。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上海这座城市创新智慧激荡、创新活力涌流。这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之一。
作者:蔡基刚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编辑:周俊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