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商务区致力于提供最优质、最高效服务。图为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为创业者提供一流办公条件。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带动投资率增长0.3%、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高0.36%。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优化营商环境做了最优注解,描绘出一幅更具象的图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
办理时间的缩短,是人们“看得见”的红利。另一件带来“获得感”的惠民之举,是企业税负的进一步降低。2017年,我国累计实现减税3813亿元、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945亿元、清理规范其他收费超过44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企业税负还将进一步减轻,包括改革完善增值税、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等等,预计全年将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项重要举措。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纷纷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鞭策自己。通过打破原先的“信息孤岛”,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府服务。
去年年末,上海专门召开全市推进大会,部署落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今年,上海将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下大力气抓实抓好、抓出成效。3月7日下午,上海市代表团数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