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图为西安首发列车进入该条线路入秦岭第一个隧道。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铺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恢弘画卷,有许多关键词值得记录: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创新驱动、协调发展……
这些关键词,都瞄准同一个方向: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年全国两会,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建设着眼未来、布局缜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化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重大部署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踏上新征程面临的重大任务——
“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这是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2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提出要求。“质量”二字,既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也折射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之变,为中国经济发展树立了新的指向。
这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关注“有没有”到关心“好不好”,从购买耐用消费品到向服务消费扩展,人们消费需求悄然之间发生重大变化。这对当前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较高的匹配要求。
勇于创造
奋力突破经济爬坡过坎“攻关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口”二字,意味深长。闯关夺隘,路在前方。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必须要闯“质量关”——
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随着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成为主流,国内出现海淘热等现象。这启示我们,必须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樊芸代表说,建议加快制定和出台质量促进法,以质量为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发展,必须要过“效率关”——
效率的提升,必须置身于良好的制度环境。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约200个被调查国家中,五年来中国已从96名上升至78名,跟自己比进步明显。但是,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甚至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必须要过“动力关”——
创新,无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坚定行动
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篇大文章。谋篇布局,运筹帷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
——瞄准新的发展趋势,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插上创新驱动的双翼。
实业强则经济强,实业兴则国家兴,实业富则百姓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人们注意到,本届两会上,说到互联网和制造业,谈“虚实之争”的少了,讲“相互融合、创新转型”的多了。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中国领跑世界的信息技术,正给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塑造新的时空格局,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改写了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近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更让我国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视线朝内,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目光向外,全球市场天高海阔。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7年杭州市新设立企业11万家,其中85%是通过证照联办实现准入及准营。”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代表谈到,浙江开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的积极探索,已上升为中央的制度规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