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图片
如果城市热度仪,这个周末的科学会堂一定是上海最热的地标之一。今天,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委等15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科学会堂开幕。本届大赛共收到超1.4万份申报材料,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科创成果项目占比近80%,较上年增长25%。
作为“双减”后的首场市级青少年科创线下大赛,记者在现场发现,越来越多参赛项目正回归兴趣和本真——由孩子自己提出想法的“真”项目多了,孩子们对科技的“真”兴趣浓了。
生活是创新灵感的最佳来源
不看不知道,原来生活中蕴藏着这么多科技灵感,被善于发现的孩子们捕捉。
热爱运动的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高中生朱加力,不止一次看到有人由于热身不到位而受伤,就萌生了发明一种预判热身到位装置的想法。他将心率、血氧、体温、呼吸频率作为主要的判断指标,通过计算机编程将各指标的范围输入装置中,不达标就会报警。
朱加力的预判热身到位装置。
在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不是制作仪器,而是确定指标范围。为此,朱加力看了上百篇学术论文,按照年龄和性别制定了不同的指标区间。
在一堆涉及芯片和编程的“高精尖”项目中,来自复旦大学的张老师对上海市存志学校杨一一的项目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倒着也能喷雾的装置”,灵感就来源于平时我们倒拿花露水瓶按不出水,杨一一巧妙地利用重力球阀,让瓶口朝下时管子也能进水,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一一的倒着也能喷雾的装置。
“‘双减’后,孩子们观察生活的时间多了,而生活就是创新灵感的最佳来源,他们的有些想法我们看了都暗自称妙。”张老师说。
“好玩”比拿奖、升学更重要
一身黑色软甲加上一只机械臂,上海市第二中学的任思渔不用开口,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听到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他大方地介绍起了自己发明的这个“书法运笔引导系统”。原来,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他发现有人往往为掌握不好笔触而发愁。他借助计算机视觉和力学反馈,将老师运笔时候的手臂运动轨迹记录下来,以此为模板帮助学生调整用笔习惯。
任思渔的书法运笔引导系统。
“参加科创大赛,是为了拿奖并以此考进心仪的大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任思渔坦言,以他目前的成绩可能进不了顶尖大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动手和动脑中获得的快乐。事实上,生活中的任思渔就是个小发明家。同样是依靠这套机器视觉加力学反馈的组合,他已经为老师誊写分数、食堂统计剩饭剩菜等场景提供了解决方案。
两分钟最多能整理多少只羽毛球?上海市实验学校的陈天择将“捡球”效率提高到两分钟300个。为研发这样一个单一场景的装置,陈天择精益求精,至今已经升级到第四代。有人问他为何对捡羽毛球“情有独钟”,他说:“其实就是好玩。”
既看项目更要看“人”
“这个项目是自己做的还是老师帮忙做的?”“这里面用到的二极管是在哪里买的?”“实验中试管要清洗几次?”只要随口问上几句,孩子们的项目是不是自己动手做的,评委们心中基本就会有数。
事实上,做“真”项目的孩子与评委交流时总是眉飞色舞,他们会把做项目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而没有深入参与的孩子只会说些原理和公式。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评委说:“今年的项目更‘孩子气’了,但我更喜欢了。”
市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富晔表示,今年大赛更加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从评价项目逐渐转向对“人”的评价,重点考察参赛学生的科研潜质和创新素养。比如,每个项目都需要提交研究日志,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他的思维轨迹是怎样的,从而判断他的科研潜力。
作者:沈湫莎
图片: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