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村再生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博物馆设计,是36岁的和马町在中国的可持续建筑作品。在他走上可持续绿色建筑的道路上,一位美丽的“女孩”对他至关重要——她是一只大猩猩。
和马町曾是荷兰灵长类动物园的一位大猩猩饲养员,这座拥有50多年历史的动物园在人与自然上的理念十分超前。他们会根据动物需求去设计建设,比如既要保障大猩猩们的休憩场地,又让它们族群之间保持联系。
这一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和马町,以至于当他来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就读时,为学校的“混凝土盒子”所吃惊,这些“盒子”适用于冷冰冰的机器而非人,许多地方没有通风和采光,住户之间没法进行任何社交活动。
改变是刻在年轻人基因里的代码。“世界上超过50%的碳排放来自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从事建筑学是创建更具可持续性的世界的最佳方式。”他说。
新建筑都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荷兰最著名的学府之一。18岁时,尚在读大学二年级建筑学课程的和马町赢得一个比赛,他参与设计的首座完全由自主开发的人工垂直花园所覆盖的建筑,是他的反对混凝土宣言。
和马町
没有混凝土、没有玻璃,这座人工绿墙铺就的自然空间是其占用空间的五倍。建筑墙体植物的养护体系由回收衣物构成,水源则来自附近一个荒废的公共池塘。植物利用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生长,同时净化池塘水体。整个设计既为建筑物上的植物和其他物种提供繁荣的栖息地,也为附近公园内这一水质清澈、生态健康的池塘周边提供一片更愉悦的公共空间。此外,该栋建筑由预制的可持续来源木材建造,拥有当时全球最大的预制木构件。
现在,你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的绿色建筑项目,但在15年前,和马町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尽管那时的他在技术上还略显稚嫩,但其对于建筑的理解已经树立并持续至今。
“建筑设计不应该为了私人利益或实现个人价值,每一座新建筑都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而不是单纯地索取资源。”这是和马町的建筑观。
从“道法自然”中汲取哲学营养
和马町的建筑“首秀”于2007年完工,这之后他萌生了来中国的想法。“中国是未来,那里对新想法更宽容,我能学到更多东西。”于是,他来到清华大学,师从知名建筑大师李晓东,也是这位大师收的首个西方弟子。
他很快被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吸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他觉得其中所蕴含的直觉和逻辑,甚至能隐隐解释量子力学与复杂世界。他试图将中国哲学来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希望打造“以自然为根基的未来城市”。
所有和清华大学一样的百年老校,都有一些建筑已经不合时宜,比那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幽长昏暗的走廊。在清华大学期间,和马町接到的一个挑战是改造一间学生活动中心,在改造前它已经不具备吸引学生的能力,在他手中,这个空间在保有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率提升了300%。
“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项目。”和马町说。他们邀请了学生与校方代表一起参与设计进程,学生的意见在其中至关重要。目前该项目的后续改造还在进行中,未来,屋顶咖啡室、屋顶花园、室外多功能园区以及全新的媒体实验室和音乐空间等都将对清华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
像计算建筑成本一样对二氧化碳排放精打细算
和马町当然不会忘记他的大猩猩,多年前,他就收到动物园长期合作的“橄榄枝”,这让他格外激动。他们合作项目的第一阶段已于2020年完工,该项目的公共区结构由预制的木制模块建成,而服务区结构(如灵长类冬季围墙)则设计成循环建筑,即建筑材料废弃后仍可回收至建筑循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全球最大的昆虫旅馆是该项目第一阶段的亮点之一,昆虫旅馆长达数百米,由建筑废弃物和生物基材料建成,为昆虫提供栖息、觅食和进食的场所。和马町一直关注昆虫,它们对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十分重要。
在建筑领域,新旧观念的碰撞在所难免。和马町总是不解大多数建筑师非常清楚他们的建筑成本,但对他们笔下方案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却几乎毫不知情。这让他意识到许多人尚未意识到人类正在面临许多生存危机,气候危机就是其中之一,改变观念,普及低碳绿色的建筑任重道远。
他正在开发一款完全公开的数字化设计工具,可用于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从而直观地阐明和交流设计决策对建筑碳足迹的影响。“该数字化设计工具将涵盖隐含碳和运行碳,前者的碳排放来自建筑施工,后者则来自建筑的使用。我希望通过明确并公开这些数据,设计更多低碳建筑,从而为低碳地球做出贡献。”他说。
作者:沈湫莎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