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我在上海生活了16年,我很爱这座城市。不过,我发现针对外籍人士的数字服务产品还不够多,比如当我想看看上海最近有哪些展览时,还找不到一款好用的App。”在昨天由市人才办指导,市科委、市外国专家局和浦东新区共同主办的“外国专家看浦东”主题活动上,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芮悟峰无意中说起的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引来不少外国专家的共鸣。
地区发展,人才先行。30年来,浦东凭借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高能级的创新创业服务、国际化高品质的人才配套环境,让全球人才近悦远来。想要长久留住人才,城市文化孕育的“烟火气”很关键。面对外国专家们的建议和诉求,市外国专家局表示,将认真梳理这些需求,让更多外国人才同步享受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
上海是最具包容性的城市,无限机会是最大吸引力
“在我生活过的城市里,上海是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得很好,不断地向世界展示友好。”在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项目部总监王也心中,包容是上海最大的吸引力。王也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为核电站提供高端设备的中德合资企业,来到上海,王也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对未来预期非常看好。”
在参加活动的外国专家中,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语言工程专家董琳娜算得上是最年轻的一位,她代表年轻人发声。“如果一个地方充满机会,年轻人就会来。”在中国留学10年后,她曾回到西班牙教学一年,那里的学生对遥远的东方充满好奇。“我是中国奖学金计划的受益者,如果上海能有更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让中外学生加强交流,相信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来到上海。”
作为一位已经在上海生活25年的“上海通”,土耳其担保银行股份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罗拿不禁为上海的执行力“点赞”。不久前,他看到陆家嘴地区的某处栏杆影响交通,便提议将其拆除,几天后他就收到反馈:栏杆已经拆除了。
“留住人”需要更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我和我的家人都很喜欢在上海居住,我也致力于让更多科学家到上海来。”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中井雄一郎说。李政道研究所的“雄心”,是汇聚全球顶尖精英,吸引青年科学家来此历练,并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
“建设全球顶尖学术机构,文化设施一定要跟上。”中井雄一郎说,日本曾经也建过类似的学术机构,但周围却没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就不会在该区域活动,也无法产生因交流而迸发的创意。他注意到,李政道研究所十分注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而浦东美术馆等一批公共设施的建成,也让科研人员多了几个“喜欢浦东的理由”。
“浦东有许多公园,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马格说,在国外,人们喜欢在公园里跑步、骑自行车,希望浦东可以组织更多活动,帮助外籍人士拓展社交圈,也让绿地公园更生动。
让“掌上生活”便利惠及更多外国人
想注册APP却发现没有外国人通道、想了解展览信息却不知何处查看、想预约看展却找不到英文界面……因为爱上海、想长期留在上海生活,更好融入这座“理想之城”,不少外国专家提到了这些不起眼的“数字化生活烦恼”。
马格坦言 ,因为语言不通,不少App无法注册,那些需要抢票、预约的活动很少能够参加。
当前上海正在进行城市数字化转型,未来会有更多公共设施和服务融入数字化。市科委副主任、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黄红表示,将支持浦东新区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在外国人才管理服务上推出更多创新政策和创新举措,加快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相关部门也表示,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将为更多外国人士“开一扇窗”“留一扇门”,让参与上海建设的外国专家们充分享受便利的“掌上生活”。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