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图
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人社局授权)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联合主办的“专利转化专员”培训班第三期日前开班,40名来自医院、高校、投资公司、企业的培训者汇聚一堂,共同唤醒沉睡专利,提高转化效率。
今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要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的目标,成果转化人才走俏。该班自今年7月开办以来,短短5个月就开出了三期,足可见市场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主办方表示,将整个成果转化上下游人员都聚集到一个培训班里,可以充分加深彼此了解,自然形成一个专利供需的“朋友圈”,为专利“幼苗”转化成“大树”提供了土壤。
别让“急支糖浆”的尴尬重演
急支糖浆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药剂,关于它的成果转化还有一段小插曲。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沈自尹将研发的急支糖浆配方无偿转让给了涪陵中药厂(太极集团前身),随后又将其转让给了另一家公司,两者发生纠纷。此事后来虽妥善解决,但也给所有人敲响了知识产权的警钟。
近年来,医院申请专利数量越来越多。据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透露,学院去年就有8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大多数被束之高阁,急需有专业人才从中挖掘“金矿”,对它们进行转化。“专利转化专员”培训班作为医院医务人员及其他的专业人员继续学习的课程,既能大大促进医疗机构专利转化,又加快了上海紧缺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进程,惠民惠医惠社会。
“师徒”携手完成专利申请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刘哲军是“专利转化专员”培训班的首批学员之一,她在学习班结业后不久就提交了一项“帮助卧床患者洗头”的专利申请。刘哲军表示,长期卧病的患者往往面临洗头难题,于是她萌生了发明洗头装置的想法。
“参加培训班的最大收获,就是敢于申请专利了。”刘哲军说。此前她感觉最难的是如何书写专利申请说明书,而在注重实践操作的“专利转化专员”培训班上,正有来自此方面的专家指点迷津,让她有“底气”把心中的想法落于笔端。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很快掌握了专利说明书写作的要领,完成了申请。除了专利申请之外,她还学到了诸如专利转化的流程、转化形式、转化途径等相关知识,了解了政府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法规等。
刘哲军表示,临床护理实践是护理人员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她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管理工作实践,为临床护理相关专利成果转化贡献力量,造福社会。
“老法师”带队注重实操
五个月开设三期,名额供不应求,“专利转化专员”培训班如此“出圈”的一大原因就是“实”。有别于市面上一般的成果转化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讲课老师都是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由20多年从事医疗机构专利转化经历的专家设置的,完全针对医疗机构专利转化路径上的难点。
培训班的老师之一、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副秘书长徐梁就全程参与“钮式面罩”的专利转化全过程。所谓“钮式面罩”,即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钮善福教授团队研发的首款适应中国人脸型的面罩,用于无创机械通气救治呼吸衰竭病人,避免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同时可通过胃管通道,解决了胃减压排气、反流和鼻饲营养等问题。“钮式面罩”已应用于临床已20余年,在非典、新冠疫情中都立下战功。
钮式面罩
徐梁说:“课程像培训班这么贴合实践的,尤其是在讲授专利相关知识外,引入医疗器械的准入法规,全市找不出第二家,因为这些困难都是我们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过的,我们将之总结下来教给学员,让他们能够少走弯路。”未来,培训班还将举行专利展示会,以样品展示的方式将学员专利展示给企业和投资机构,提高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