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艺术家郡田政之(Masayuki Koorida)倾情打造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引力》
“看,雕塑上有个黑洞。”日前,以不锈钢雕塑作品《引力》为代表的一组大型艺术装置亮相上海天文馆,引来游客驻足“围观”。这个由12个镜面不锈钢椭圆球体组成的艺术装置的最奇特之处,在于移步换景——在不同光线、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下,视觉接收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如同浩瀚无边、奇诡云谲的宇宙。
开馆四个月来,上海天文馆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大型艺术装置的加入无疑将为它注入更多吸引力。除了新近对外展示的五件艺术作品外,上海天文馆还诚邀全球艺术家为其“量身打造”主题作品,将科学的理性之美与艺术的创造之美融为一体,共同诠释恢弘宇宙的震撼魅力。
艺术家也是天文迷,同爱仰望星空
目前,上海天文馆对外展示的五件艺术作品分别出自中、美、日、法等国艺术家之手。
大型艺术装置《引力》坐落于天文馆室外中心区域,由直径11米、高10米的12个镜面不锈钢椭圆球体组成。游客看到的“黑洞”,正是上层不锈钢球体倒映在下层凸出的水滴形球面上,形成了奇妙的视觉冲击。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在中国的首件雕塑《朔弦晦望》,它以中国农历中的月相命名,将卫星(月球)、行星(地球)、恒星(太阳)的动向(运动本身及其光芒)抽离出来,将其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动感雕塑。
该艺术装置的作者、日本艺术家郡田政之表示,自己是一位天文迷,日常爱好就是仰望星空。在他看来,宇宙看似空旷,但所有物体都会被引力牵扯到一起,即便微小如尘埃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在这种创作理念下,他的作品巧妙地将周围的人物影像都“框”进了不锈钢镜面中,让环境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别的艺术品都怕触碰,我的不怕,因为我用的是大漆、砗磲粉、红木屑、朱砂等矿石颜料,经过了上千年岁月的沉淀。”中国艺术家瞿倩梅说。她为上海天文馆提供了三幅画作,“记录”了恒星经历核聚变反应、持续燃烧到坍塌耀灭的一生。在馆内“连接”宇宙和家园展区的过道处,三幅画作令观众们沉思、遐想。
广发征集帖,把艺术作为科普展示的一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具有极高的艺术“浓度”。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说,早在天文馆筹建阶段,就已经把艺术装置作为天文馆展示的一部分。2019年末起,上海天文馆广发“征集帖”,邀请全球艺术家以“连接人与宇宙”为母题为其创作。
▲由中国艺术家瞿倩梅带来的《恒星—诞生、光明、耀灭》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在中国的首件雕塑《朔弦晦望》,它以中国农历中的月相命名,将卫星(月球)、行星(地球)、恒星(太阳)的动向(运动本身及其光芒)抽离出来,将其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动感雕塑。
《朔弦晦望》是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在中国的首件雕塑,这位擅长利用风元素的艺术家曾为里约奥运会设计了造型华丽、不停翻转的圣火盆,他与上海天文馆“结缘”是通过朋友介绍。某天,他从郡田政之那里听说了上海天文馆正在征集艺术作品的消息,便欣然答应为其创作。天文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部长陈颖告诉记者,因为临港的风比较大,安东尼原本想做一件与风元素相关的艺术装置,但后来又被月亮的阴晴圆缺所吸引,于是创作了一件展现光影变化的艺术装置。
有些作品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有些则似乎冥冥中在等候归宿。临近开馆,但具体表现宇宙的艺术品仍然空缺。恰巧,天文馆策展团队在上海一家美术馆一眼相中了日本艺术家多田美波的作品。走近一看,作品正好起名为《宇宙》。
▲日本艺术家多田美波的作品《宇宙》用极其简约、抽象的线条和形体表现宇宙
瞿倩梅则是上海天文馆策展团队在静安雕塑公园“挖”到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大开大合、大气磅礴,鲜明的色彩中仿佛蕴藉着强大的爆发力。在收到来自上海天文馆的创作邀约后,瞿倩梅在半年时间里创作出三幅长宽各3.5米的巨幅画作。她说:“这些画面就在我心里,想着星空,它们就流淌出来了。”
艺术赋能科学,让天文馆频频“出圈”
一座科普场馆,为何如此重视艺术表现?忻歌说,一方面,天文的概念比较抽象,有些难以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却能巧妙地用艺术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科学与艺术本身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星空之美自古以来就是驱动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动力。
▲《光的速度》是美国艺术家米歇尔·奧卡·多纳 (Michele Oka Doner)的作品,位于天文馆“家园”展区入口处
艺术赋能科学,让上海天文馆频频“出圈”。游客们乐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在天文馆里拍得更美,星际穿越、宇宙大年历、行星数据墙等“高颜值”展品成为朋友圈津津乐道的网红打卡“星站点”。开馆四个月,上海天文馆至今人气不减,仍保持着工作日两三千人、逢周末即“限流”的大客流。
▲法国艺术家文森特·勒罗伊(Vincent Leroy )创作的雕塑作品《生命》,即将在天文馆室外悬臂草坪上安装完毕
近日,由法国艺术家文森特·勒罗伊创作的雕塑作品《生命》,将在天文馆室外悬臂草坪上安装完毕。至此,上海天文馆首批六件艺术装置将全部与公众见面,但这并不是终点。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健说:“上海天文馆还有很多容纳艺术的空间,希望更多艺术家为天文馆奉上其‘心中的宇宙’。”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