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之前,你有没有被清脆的鸟鸣声唤醒?在匆忙的城市生活和工作脚步下,你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小动物?今天,2021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月暨“我的自然百宝箱”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办。活动以“守护多样生物,发现快乐星球”为主题,开展发起倡议书、科普展览、直播秀、科学集市、科普剧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整个主题月活动将持续至10月底。
鸟类是上海地区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陆生脊椎动物,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记录的鸟类是506种,约占全中国鸟类的1/3;上海的野生兽类有40余种,其中上海地区重引入的獐的种群数量已达300余只,“一丘之貉”中的貉更成为大自然中自然恢复的典型……展览展示了多个上海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如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以自主开发的“听见万物”小程序等在线工具为协同平台,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谁是鸟类中的“大聪明”?一身黑羽泛着蓝紫色光泽的渡鸦拥有比其他乌鸦更大的体型,连大脑也是鸟类里最大的。它们相当聪明,会记住其他乌鸦藏食物的地方然后去偷吃,还会把雪堆当滑梯玩。
“从今年春天开始,我们面向全社会招募‘公众科学家’,组成七支寻蛙小分队,利用周末晚间深入植物园、后滩、外环绿化带等地,寻找与发现两栖类生物的上海足迹。”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张伟博士的带领下,自2020年开始的“你好蛙”公众科学项目,在世纪公园进行蛙类遥感调查。今年,又继续开展蛙类的物候监测和多样性监测。“通过此类活动,上海公众深度发展了自己的自然科学爱好,同时也可以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自然,爱护自然。”
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通过视频送上对上海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期待。“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大会前夕,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生物多样性专题月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都是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物种,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中小学校、社会组织共计26家单位,共同发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倡议书》,从顶层设计、系统保护、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作者:沈湫莎
图片:袁婧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