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深夜,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即全长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 (LHCGR)处于失活状态和多种激活状态下的四个结构。
这项工作对理解糖蛋白激素识别和激活GPCR的机制、对于临床开发替代激素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揭示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识别LHCGR的分子机制;
●揭示了1期临床实验的小分子化合物Org43553与受体LHCGR相互作用细节模式;
●鉴定了糖蛋白激素选择性结合LHCGR和促卵泡激素(FSH)受体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提出了激素配体激活受体的“Push and Pull”模型。
激素是人体的化学信使,控制着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下丘脑和脑下垂体是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中心。
传统内分泌系统由三大分支组成,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其中,三种促性腺激素,包括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是糖蛋白激素,调控HPG轴的关键生理功能,包括人体的性别发育,精子发生和卵子成熟,以及促进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及维持。
另一类糖蛋白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是HPT轴调节的关键糖蛋白激素,主要通过调控机体甲状腺素的水平从而调节人体代谢。
这些激素均为临床重要的治疗药物,其中FSH和LH用于辅助生殖及体外受精,以及治疗女性不孕症和男性促性腺功能减退症等;CG用来诱导女性排卵,增加男性精子数量等。TSH与131I联合应用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抑制和消融残余癌组织等。
尽管几十年来糖蛋白激素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成功,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但糖蛋白激素如何激活人体细胞中的受体机制仍然未知。
四种糖蛋白激素的整体三维结构高度相似,均由一条保守的α链和激素特异性的β链组成。
糖蛋白激素受体为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其中,LH和CG共同作用于促黄体生成素/绒促性素受体(LHCGR),FSH作用于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TSH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来发挥生理功能。
与大多数A类GPCR不同,糖蛋白激素受体有约由340-420个氨基酸构成的巨大N端胞外区结构域(ECD),该结构域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构成,且存在复杂的糖基化修饰。铰链区连接受体的ECD和跨膜区构成全长受体(图1)。
图1-糖蛋白激素结构模式图及LHCGR受体与CG和Gs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
2005年Wayne A. Hendrickson研究组首次解析了FSH 和FSHR的N端(1-268)胞外段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然而,由于糖蛋白激素受体结构的特殊性,体外获得全长的该类蛋白困难重重。
目前,尚无全长糖蛋白激素及其受体复合物的结构被报道,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于该类受体的激素选择性,以及受体激活机制的理解。同时,结构信息的缺乏也制约了靶向该类受体的小分子治疗药物的研发。
联合研究团队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3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全长LHCGR处于激活状态下的结构(图1),包括结合内源性激素CG的LHCGR(野生型)受体结构(4.3埃)、结合内源性激素CG的LHCGR(含持续性激活突变S277I)受体结构(3.8埃)以及结合内源性激素CG和小分子化合物Org43553的LHCGR(含持续性激活突变S277I)受体结构(3.2埃)。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全长LHCGR的结构,以及CG与LHCGR相互作用的细节。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尝试,克服了全长失活受体构象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最终解析了失活状态下全长LHCGR的电镜结构,分辨率为3.8埃。
通过对比激活LHCGR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受体的ECD发生了大约45度的偏转。通过进一步结构分析和功能试验验证,最终提出了LHCGR受体“Push and Pull”的受体激活模型(图2)。这也是第一个全长单独GPCR的电镜结构。
图2-LHCGR失活状态电镜结构与激活状态结构比较以及受体激活模型
此外,研究人员还解析了处于1期临床试验中的小分子化合物Org43553与LHCGR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节,揭示了Org43553的结合口袋,为临床开发针对LHCGR,FSHR和TSHR的选择性小分子药物替代激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模板。
本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蒋轶研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合力攻关,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院士、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以及英国剑桥大学Tristan Croll的协助下完成。
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生段佳、徐沛雨、上海药物研究所程曦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毛春友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