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05!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21期刊引证报告(JCR),由上海大学联合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主办的《电化学能源评论》一鸣惊人:首获影响因子即刷新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得分纪录,并一举拿下电化学领域国际期刊的第一名。
2018年3月创刊,去年8月才被正式收录进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影响因子数据库,这本上海原创新刊何以“首发即夺冠”?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表示,《电化学能源评论》选择了一条“先做强,后做大”的科技期刊发展之路,它的初步成功探索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
立足交叉新兴学科,“双主编机制”错位发展
最近一个月,《电化学能源评论》编辑部主任何晓燕一直在等待“开分”的消息。最终,28.905的成绩比之前预估的还要高出不少。
电化学能源研究是近年来化学领域兴起的一个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主要是指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能量获取、储存、转换及传输过程的规律。创刊前,上大期刊社就对全球电化学能源领域的发展做了充分评估,发现该领域还没有一本综述类刊物。在“错位发展”的思路引领下,《电化学能源评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填补了该领域综述类期刊的空白。
优秀主编的学识和视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学术期刊的地位。为保证期刊质量,《电化学能源评论》创造性地采取了“双主编”和“双执行主编”的机制,组成了一支拥有18位“高被引科学家”的编委会。
何晓燕说,这样的机制可以保证约到全球最顶尖科学家的论文,同时确保内容前沿易读。比如,执行主编孙书会教授主要负责国外的约稿审稿,李喜飞教授则侧重联系国内作者。
强大的编委“天团”为这本“新刊”邀约到不少高质量稿件。比如创刊时,主编张久俊院士、孙学良院士就邀请到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撰写创刊词。去年,惠廷厄姆又给刊物撰写了前沿研究重磅综述。而这本刊物迄今单篇引用量排名第一的文章则出自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崔屹等多位该领域顶尖教授之手,全球下载量超过1.8万次。这是一篇关于高性能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综述,前瞻性地论述了该类电池的未来设计思路。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刊学研产”齐头并进
《电化学能源评论》的强势崛起,离不开优势学科的支撑。上海大学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机构,为这本原创新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并逐步形成了一条“刊学研产”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路径。
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底,聚焦“新一代智能运载动力电源-氢能燃料电池”“碳中和、碳达峰”等前沿课题。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程研究院三院院士张久俊的领衔下,研究院大量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研究中。而这些在产业上形成的一手问题经常会被主编拿到《电化学能源评论》上发表,引发科学家的共同讨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姚霞银与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雄(共同通讯)合作发表的综述文章,就是这一模式的缩影。
“一般的学术期刊主要是做科学理论研究,但《电化学能源评论》中有大量与产业相关的一线研究,既丰富了稿源,也引领了话题,特别是在重大产业成果的转化中,让理论研究可以‘沉’下去。”秦钠说。
“做强”之后,高影响因子期刊如何“做大”
上海大学期刊社现有九种科技期刊,除《电化学能源评论》今年一鸣惊人外,其他几本也都有不俗表现。
比如,《先进制造进展(英文)》今年的影响因子达到3.48,在所属两个学科均位列Q2区,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6月刚刚入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此次影响因子为2.866,在265种应用数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30名,稳步保持在Q1区,排名有较大提升;在136种力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54名,从Q3区晋级Q2区。
对科技期刊而言,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必须同时做到“又大又强”。在秦钠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分别有两条路径,即“先大后强”或“先强后大”。过去,大多数"历史悠久"科技期刊走的是第一条路,表现为影响因子稳步攀升;而今,“首发即夺冠”的《电化学能源评论》势必要走第二条路。
“作为一本创刊仅三年的综述类期刊,要实现强而大的目标,《电化学能源评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原创论文,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增强期刊的能见度和学术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秦钠说,她和团队正在反复论证期刊“先强后大”的发展模式,希望在后续的不断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土科技期刊发展新路。
作者:沈湫莎
图片:上大期刊社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