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日益攀升的糖尿病发病率,让我国超10%的人坐在饭桌前就发愁:吃饭吧,主食中的淀粉含糖,是“雷区”;不吃饭,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体内胰岛素功能下降。
今天(6月24日),记者从由上海市农科院与与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联手举行“优糖稻”科研成果转化发布会上了解到,历经20年科研与转化,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种进入大规模育种阶段,即将走上百姓餐桌。
破解糖尿病患者的吃饭难题
普通白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GI)能够达到80以上,GI低于55的都是低生糖食品。而“优糖稻”的GI只有48.53,这个数字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感到惊讶。
另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数字是13.2%,这是“优糖稻”的抗性淀粉含量。所谓抗性淀粉是不溶性膳食纤维中含有的淀粉成分,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都较慢。但是和膳食纤维相比,它仍保留着许多功能性转化,对人体有着优越的生理功能。
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优糖稻”能破解糖尿病患者的吃饭难题。“吃普通米饭,病人的胰腺受不了,分泌不出那么多胰岛素,吃优糖稻对胰岛就像一种安抚、抚摸、不需要它分泌那么多,胰岛的压力就降低了。”厉曙光说。
据介绍,除了糖尿病患者,“优糖稻”还适用于减肥人群。
中国人原创的功能性水稻
优糖稻的品种来自于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朴钟泽,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研修期间,他第一次记住了“功能水稻”这一名词——原来水稻除了满足口粮需要,还可以研发各种保健功能。回国后,在育种生涯中,他在田间收集了10000个外观发生突变的水稻植株,这些籽粒包含了500个种类,他把它们分别装进种子袋,带在身边。
在这种种子资源中,他发现了膳食纤维含量高达5-7%的品种,而一般功能性水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只有0.5-1%。于是,他带领团队将这些资源繁育、固定,2006年“降糖稻1号”基本定型。2017年“调节餐后血糖的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的品种,为何今年才走通成果转化之路?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瑞芳表示:“当时市民对功能性水稻的了解还不够多,高昂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暂时的受挫并没有打消这个团队继续研究的热情。他们进一步优化技术,比如以前抗性淀粉检测和育种过程非常复杂且不确定,课题组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找到了控制该性状的具体突变基因,开发了功能标记,加快了育种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2019年5月,抗病性更强的“降糖稻2号”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20年,产量比“降糖稻2号”又增产10%的“降糖稻3号”也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据悉,新品种优糖稻的价格是原来的一半,加上大众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走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国应加强特殊膳食食品研究
与市农科院联手开发优糖稻的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君表示,今年“优糖稻”已经在祝桥镇种植了1000亩种源基地,年生产加工能力预计可达4万吨“优糖稻”稻米。
除米饭外,该公司还在开发“优糖稻”米粉、蛋糕、饼干等系列,也可作为代餐粉的主要配料。
“优糖稻”的科技成果转化开启了产学合作,研发特殊膳食食品的先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潘迎捷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膳食食品产业还是一片蓝海,目前90%被国外垄断,食品企业对产品的科研投入偏低,总体不到1%,而如雀巢、百事可乐等跨国企业,普遍投入在5-10%左右。他呼吁中国食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走好产学研合作之路,加速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沈湫莎
图片:除注明外为沈湫莎摄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