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北斗、风云、天问、天宫、墨子……你或许不知道,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中国航天成就中的电机,大多出自一支上海科研团队之手。长期以来,这支默默无闻的团队几乎担起了我国所有重点型号航天发射器的电机配套任务。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助理、电机事业部主任郑文鹏一人挑起了这支团队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入行近20年,他平均每年带领团队研发新品电机100多种,近年来这个数字更是多达近200种。
电机俗称马达,个头虽然不大,却是很多重大项目离不开的“神经末梢”和“肌肉关节”。潜心电机研究的郑文鹏也像马达一样,工作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荣誉面前却默默走开。他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此生就是要当好国防重点工程配套项目的一颗小小‘马达’。”
怀揣“军人情结”投身国防,誓用科技保家卫国
入党,是郑文鹏自学生时代起的追求。在沈阳工业大学读书时,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才被批准为预备党员。
“一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整个读书期间,郑文鹏都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2003年,他考入上海大学电机专业继续深造,并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06年,郑文鹏博士毕业。那时,有许多不错的选择摆在他面前:回老家当老师,他能拿到一套面积不小的住房,工作也相对轻松;如果进入21所这样的老牌科研机构,则意味着面临大量时间紧、难度大的科研攻关任务。
面对这样一道“不等式”,内心深处的“军人情结”让郑文鹏选择了后者。从小受亲人的熏陶,他一直梦想着穿上崭新的军装,拿起锃亮的钢枪。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被应召入伍,这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
“投身国防科工事业,也算是另一种保家卫国。”最终,郑文鹏选择了21所,踏上了电机事业的征程。
从小时候起,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就印刻在郑文鹏心里,当他从一名基层设计师,成长为21所副总工程师、部门主任,再到所长助理时,一直保持着刚入职时的谦逊与平易近人。
21所电机研发工程师王永艳说:“跟着‘郑博’这么多年,他从来不会责备人,不管我们何时去找他,他总是认真倾听、耐心解答。”
以“所”为家能战敢战,关键时刻党员冲在前
去年底的某一天,郑文鹏和团队成员一夜难眠,他们正焦急等待着消息,团队研制的某电机是该卫星能否成功发射的最重要一环。手机震动,当他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发射成功,展开成功”八个字时,铁汉不免红了眼眶。为了该项目的研制,整整一年,他和同事不知多少次与用户开会到凌晨,又有多少次带领团队在深夜挑灯奋战。
这是郑文鹏工作的常态,入行20年来,他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的工作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党和国家交予的任务。
入职21所后不久,他就接到了嫦娥三号太阳翼配套保障项目。面对用户需求与电机“身材”的矛盾,郑文鹏提出了一种全新结构——用类似插销结构的直线电机满足了“用更小电机做更大功”的需求。后来,这一电机被制成标准零部件,用于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航天器中。
2008年,郑文鹏团队承接了国家重大专项“星用斯特林制冷机用直线电机”项目。为满足配套任务的高性能要求,该项目需要在规定的体积下提供足够大的推力,使电机效率达到85%以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郑文鹏带领团队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反复论证,并通过仿真建模,先后提出了一种新型三段式磁钢直线电机结构和一种动子密封结构,前者提高了产品的工作谐振能力和效率,后者避免了材料放气性对制冷机工质的污染,延长了工作寿命。
对于一种全新的电机结构,提出理论上的可能性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考虑如何把它加工出来,设计全套方案验证其可靠性。
“那段时间,以‘所’为家是常态,就算回了家,满脑子想的也是这件事。”郑文鹏说。
好在,郑文鹏率领的是一支“能战、敢战”的队伍。“60多位研究室成员,一半以上是党员,关键位置都有党员冲在前。”郑文鹏说,这意味着关键时候顶得住,布置任务时没有人会“讨价还价”。
正是依靠着这样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21所仅用4年时间就走完了“星用斯特林制冷机用直线电机”从自主科研、精密加工到工艺验证的全过程,产品性能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性能优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少说多干,当荣誉来临却默默走开
在21所,郑文鹏的团队可谓“星光璀璨”:他们中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团队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央企业先进党支部”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相比之下,郑文鹏身上的“光环”却不多,说起自己的经历,他也十分低调。
21所党群部同事说:“一有荣誉,‘郑博’最先想到的总是别人;一有机会,他总是让自己的团队成员‘露脸’”。对此,郑文鹏有自己的理解:“想要一直取得成功,光靠个人不可能,需要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身为共产党员,就必须任何时候都冲在前、作表率,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支部成为一座堡垒,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
事实上,大家心里都知道,“郑博”几乎是所里最忙的人:在技术上,他不断开拓电机技术的前沿方向;在行政上,他把单位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他自己常说:“没有时代的发展和所里提供的科研平台,我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负重前行,团队才会越战越勇。王永艳说,一次半夜12点,她把修改好的技术方案交给“郑博”,没想到第二天早上5点就拿到了回复,这样,她和同事白天上班时就能按照要求推进工作。
随着我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品类越来越多。近年来,郑文鹏团队的创新步伐不断提速:从每年百余项新品研发,到每年交出近200项新品,为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人物小传
郑文鹏,1974年出生,2002年入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助理、电机事业部主任。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为嫦娥系列、北斗系列、风云系列、火星探测、墨子号、空间站、货运飞船等一系列航天工程配套任务作出突出贡献,2020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者:沈湫莎
摄影:张伊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