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之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周晓农透露,自2017年起,中国已连续四年没有疟疾本土病例发生。
周晓农介绍,政府重视是中国能够消除疟疾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坚持不懈地清除疾病传播源头,中国摸索出了一套消除疟疾的“中国方案”。
“我们的策略是,早期因地制宜、群防群治,中期综合防治、分类指导,消除期线索追踪、清点拔源。”周晓农说,通过科研支撑国家防控策略,并对整个疾控体系、医疗体系层面进行培训,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疟疾防控与监测能力。“我们摸索出的不少技术方案,包括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等中国研发的抗疟药,中国“1-3-7”监测响应方案,已被写入了WHO的疟疾防控技术指南中。”
“我们还通过全球合作,将中国疟疾防控理念走进非洲,使中国逐步从受援国转型为资助国。”周晓农介绍,当中国消除疟疾本土病例后,发现输入性病例仍然每年多达约2600-3000例,其中96%来自非洲。于是,中国疟疾防控工作者开始帮助非洲伙伴控制疟疾,“防止疟疾的输入,也是帮助国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过去十年,中国与非洲建立起了疟疾防控的合作网络,不断探索适合非洲国家国情的疟疾防控手段。周晓农说,自2012年起,中国与坦桑尼亚合作,“我们与当地专家一起讨论转化中国经验的方案,培训当地“赤脚医生”做志愿者,每天在村里监测疟疾病例,发现病例马上治疗,将这些疫情资料及时汇总,一旦发现较重疫情,就采取局部全民治疗的方法”。
该策略实施后,坦桑尼亚国内重疫区发病率下降80%。WHO评估后认为,中国援助团队“用了经济有效办法,使当地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
周晓农透露,中坦抗疟合作团队目前已申请到联合国的和平基金支持,将在非洲四个国家开展更大范围实证。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摄影:袁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