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复旦大学生态学团队提供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上海四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分别是:长江口湿地站、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湿地站、长三角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站和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站。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站集观测、研究、科普、旅游为一体,通过长期野外观测,积累大量、连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手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的生态学、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
长江河口湿地位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的关键生态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1998年起,复旦大学生态学团队开始扎根崇明东滩,针对长江河口湿地面临的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外来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威胁,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观测研究。经过两代人的不断努力,“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建成覆盖长江口主要湿地的试验观测体系,积累了连续15年的生态观测数据。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检测和综合治理是强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2006年起,上海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高峻教授团队扎根上海青浦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和研究,聚焦长三角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综合治理开展长期动态观测研究,为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形成了以金泽镇大莲湖为核心,联动练塘、章马村和南月圩四块森林大样地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区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区域环境压力大、生态资源脆弱。高强度人为干扰下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生态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2005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刘春江教授团队聚焦长三角城市群内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形成了以上海为主体、逐步辐射长三角的“一心一组一网多点”的观测布局。“长三角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变化和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设立,填补了我国世界级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化定位观测空白,为国家和长三角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苍山洱海,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上世纪90年代起,洱海遭受湖水富营养化折磨,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湖水水质急剧恶化。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率领团队加入洱海保卫战。十余年来,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线,累计行程超达500多万公里。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此外,上海相关单位还承建了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华东师范大学),佘山地球物理系统(上海市地震局),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它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