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的联合考察队,首次在福建省发现恐龙足迹240余枚,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从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的历史。
表面上看,福建位于江西的东边,地理上相连,江西的红层目前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然而,在地质上,两地却有着较大差别。福建省东部由于燕山运动,被大量火山岩覆盖,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而且这些红层零星分布在白垩纪华东南地区的大量断裂带之间,比较分散破碎。虽然此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并未发现恐龙化石,但白垩纪红层的存在使得恐龙的发现是可预料的,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恐龙实体或遗迹化石的潜力。
▲鸭嘴龙足迹单步
2020年9月,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在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指导工作时,了解到福建与恐龙资源的关系后指示,既然福建省确实有发现恐龙的希望,那我们就要尽力一试。于是,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在福建省委与宣传部的指导下,由该馆的主管单位福建省文物局牵头,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考察队,成立了在福建寻找恐龙的考察项目。
2020年11月6日,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开始深入闽西地区开展联合考察,考察队的第一站是闽西的龙岩市上杭县。在野外工作之前,考察队查阅了大量福建省的地质资料,并结合卫星图,划定了多个预设考察区。由于前期资料准备充分,考察队在7日下午16点,在上杭县临城镇城南社区龙翔西侧首次发现恐龙足迹。8日,考察队在化石点周围继续踏勘,发现了更多的恐龙足迹。
▲大型恐爪龙类足迹
考察队向上杭县上报该发现后,引起市、县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设置围栏、安装监控设备、聘请安保人员看守、进行应急保护等一系列应急保护措施。12月15日—17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丽霞,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大庆三位国家权威专家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档案馆副馆长苏俊、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等人的陪同下,抵达足迹点进行了考察鉴定。经过考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上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龙及其遗迹方面的首次发现,对福建省的恐龙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的历史。
此次发现恐龙足迹点面积约1600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产出年代上早于江西赣州、广东河源等地的恐龙化石点,多样性远高于黑龙江嘉荫、安徽黄山、广东南雄、云南楚雄、四川昭觉、浙江东阳等地的晚白垩世足迹点。目前,考察队已在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清理出恐龙足迹240余枚,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八种造迹者(恐龙)。
▲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这些恐龙足迹的特征非常明显,其中的肉食性兽脚类为三趾型,并有着非常尖锐的爪痕;兽脚类中的恐爪龙类为二趾型,蜥脚类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都像大型的圆坑,一些后脚印还有约三个粗壮的爪痕;鸭嘴龙类脚印的后足迹为三趾型,脚趾形似三叶草的叶片,爪痕非常粗钝等。这些恐龙足迹多数保存有良好的行迹,行迹模式清楚,反映了恐龙的行走速度等股行为学信息。足迹点的层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恐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如饮水、进食)的生活画面。同时,该化石产地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中国首次发现,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此类足迹。
整体而言,该发现对于研究闽西距今约8000万年晚白垩纪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全球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促进福建省自然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次上杭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只是福建恐龙化石发现的一个良好开端,考察队将会在近期继续开展福建省的恐龙资源考察,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不仅恐龙足迹,还有恐龙骨骼,甚至恐龙蛋化石。
作者:许琦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图片来源:联合考察队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