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7夜,1800余场活动,2020年上海科技节将于今天落幕。这一周来,市民可以在街头巷尾“偶遇”一场科普活动,也能在互联网空间“云游”重点实验室、畅游上海电影博物馆、夜游上海科普公园——为在申城撒播更多科学的种子,线下云端两个空间,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人们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特殊的抗“疫”之年,上海科技节首次设立“云端”主会场,其吸引力丝毫不逊于线下。据统计,仅上线48小时,云端入口的点击量就超过500万,到昨天已达1200万人次,预计一周的线上总流量将突破1700万。
“量多、直接、技术酷炫,是‘云端’科技节的吸粉利器。”上海科技节组委会表示,有了今年的“初秀”,未来,“云端”科技节不仅有望年年上线,而且将和线下科技节差异化发展,用最前沿的技术打造更强“云吸引力”。
人气空前,300万人“云围观”科学家走红毯
1800余项活动、十大科普主题板块、300余家科普基地……往年,这只是一组数字,因为即便是最热心的科普爱好者也无法亲临科技节的每一项活动。今年,当这些科普活动同时出现在线下和“云端”,更多公众从上海科技节体验到了科学的乐趣。在“云端”主会场,你可以体验上一秒在“上海之巅”聆听科学大咖的成长经历、下一秒“穿越”到科普场馆观看沉浸式科普剧的酣畅淋漓。
“云端”科技节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出于防疫的需要,今年“科学家红毯秀”取消了观众,但有290万人在线“云围观”。在直播频道下的互动区,观众有的和科学家打招呼,有的以“粉丝”身份为他们加油鼓劲,人气远超往届的线下会场。
今年科技节重磅活动直播超过56场,数量比去年翻倍,其中不乏量子科学、脑科学、极地探险等神秘而前沿的科学话题。从公众反应来看,他们对卫生、健康等话题特别感兴趣。在“深脑的探索”TED演讲中,六位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为公众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当得知有百万余人同时在线观看时,演讲人李晟豪不禁感叹:“这是我做过观众人数最多的报告。”
直播带货,深挖科普需求直面科普“痛点”
科技节期间,在上海中心B2艺术长廊的直播间,每晚都有科普好物“花式推介”。“科普好物”是今年科技节新推出的板块,并引入当红的直播带货模式。不少科技工作者第一次走进直播间,为科普图书或科普场馆大声“吆喝”。
《十万个为什么》大名鼎鼎,你可知道它有几个版本,又该如何挑选?在“科普好物”直播间,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毛红芳详细讲解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三个版本(普通版、青少年版和面向4-6岁儿童的绘本版)的特点与不同,这种直面消费者“痛点”的科普推介为直播带来了17万流量。
上海院士风采馆科普讲解员周璐带来了一件汪品先院士下潜南海时穿的深海潜水服,这是该馆重要的展品之一。目前,上海共有300多家科普场馆和科学基地,如此“有说头”的藏品并不少见,但或许平日里缺少“聚光灯”,科普场馆和科学基地冷热不均的现象时有发生。科技节上的直播间为“冷门”场馆对话公众打开了一扇窗——或许一次直播,就能让观众敲开一座科普场馆的门。
错位发展,“云端”科技节走出自我风格
在充满设计感的“云端”主会场,线上科技节展示了不少原创内容:在致敬科学家板块,你能看到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大家的故事纪录片;在科技战“疫”板块,有大量科学防疫的动画和知识问答;在国外科技节板块,你能看到世界各国如何玩转科学……
上海科技节组委会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云端与线下的内容区分度将越来越大,那些无法在现实中展示的内容,比如超大的宇宙、超小的粒子、无法触摸的脑电波等,都可借助前沿技术在虚拟空间呈现出来。
今年,“云端”会场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中国深度·蛟龙号》科普纪录片中,观众可以“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水下3000米;也可在“极地科考的后浪”的TED演讲中,跟随极地科考队员的镜头一探南极中山站内的衣食住行……
今天的科技节闭幕式上,商汤科技将发布其最新研发的“数字人”小糖,她在语言表达、嘴型、表情、眼神等方面都做到了高拟真度,且可在屏幕间任意“穿梭”。明年的上海科技节,公众或许能在“数字人”的导览下“云游”科普场馆,“神游”科学之巅。
作者:沈湫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科技节云端主会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