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照片
数据资源正越来越成为科学抗疫的有利武器。今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品牌活动“小科沙龙”特别聚焦大数据在防疫控疫中的作用,诚邀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赵国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姜世勃,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三位嘉宾用大数据解码病毒,实现科学防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小科沙龙”线上线下同时开讲,在特殊时期将科学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截止发稿,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累计超过250万例。曾在2003年亲临抗疫一线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基础的中科院赵国屏院士,在沙龙现场做了题为“演变中的传染病和发展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科学数据的积累和使用使抗击病毒和防控疫情拥有了更有力的武器,推动大数据和防疫控疫的融合应用意义深远。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信息科学研究的飞速成长,病毒基因测序分析数据快速鉴定病毒的变异序列,疫情数据为流行病学的统计和研究提供了的基础,病毒的变异演化数据可以推导流行病例的传播和追踪。
四位专家讨论。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供图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教授现场做了题为“防控新冠疫情中的终极武器——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与药物”的主题演讲。姜教授从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究多年,他认为:面对当下的疫情,全球科研人员应当加强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尽快研发出积极有效的疫苗才是真正战胜病毒。姜世勃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发的国际上首个广谱抗冠状病毒的多肽EK1可能在应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方面具有适用性,目前该多肽也正在武汉进行检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给了科学数据极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强大能量,折射出未来科学数据发展的一些趋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晔在致辞中提到的:“市科委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围绕防疫控疫的需求,聚焦“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四个方向,广泛调动上海以及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优势力量,努力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助力疫情精准防控。”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上海以及全国的科学家正在通过数据方式,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积极的贡献。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张永振研究员团队率先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在virological.org 网站公开发布,同时提交至NCBI GenBank数据库,为后续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以及鉴定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我国科研人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机构)争分夺秒,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展开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迅速筛选评价了氯喹、法匹拉韦、托珠单抗和一批中药方剂、中成药等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人工肝治疗等疗法,建立了适合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短时间内建立形成与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相配套的检测技术体系,不断提高灵敏度和便捷化等等。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首席执行官朱悦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不仅在医学研究领域有效支撑了疫苗研制、新药研发,加速集聚全球科技力量开展研究攻关和国际合作,推动了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也在加快与各领域大数据融合,打破科学和经济社会领域的边界,直接服务于疫情预测、政府决策、公众科普、舆论引导、国际合作,驱动了“不见面”、“无接触”、“零聚集”等政府数字治理的创新。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用大数据技术帮助科学研究提高效率和精准性,协助医疗科研人员更快更好地进行诊疗和疾病研究,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也能有效地参与到推动城市健康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