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给现代城市带来巨大考验。无论是公共卫生防控压力,还是居家隔离带来的生活、办公新需求,都给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每一次重大疫情的发生都会倒逼城市设计理念的迭代,新冠疫情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认为,未来可以通过一系列定式化的“人工智能赋能、设计驱动”的软硬件配置,为城市注入“疫苗”,增强城市应对各种未来危机的“免疫力”。
宅家隔离引发居家设计新思考
防控疫情,居家隔离成为一种新需求。然而,我国城市住宅多以70-9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一般只带一个卫生间,要临时辟出供隔离者独立使用的起居空间确有一定难度。
“这给我国住宅设计提出了新课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说,除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家庭设立隔离区,未来住宅设计还应考虑更多卫生功能的实现,比如从进小区到入户的零接触,在玄关区域增设洗手和消毒设施等。
徐磊青认为,每家每户设立隔离区也许并不经济,但可在小区公共设施内预留隔离区。这些区域可根据传染病隔离要求来设计,平时用作棋牌室、图书馆,一旦有人员隔离需求,即可应急改变用途。而隔离区近在小区,既方便社区医生定期随访、集中管理,也方便家属传送日用所需。
与此同时,宅家生活也让人们感觉到目前的住宅功能过于单一,无法在娱乐、健身、工作等多个场景之间切换。眼下,国外已有科研团队正在设计人工智能家居系统,只需几分钟,就能将房间分割成适应不同场景的功能区域。徐磊青认为,如何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社区规划、家居设计理念之中,值得建筑设计者深思。
以社区为基础提升城市“免疫力”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会推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标准和规范的更新迭代,由此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比如,十七世纪欧洲鼠疫大暴发之后,伦敦在进行城市重建时,就用宽阔的街道和富余的空间取代拥挤的建筑和弯曲的小道——那曾是鼠疫和火灾蔓延的温床。
娄永琪认为,新冠疫情或许将推动城市规划的范式转型,特别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聚众”模式的颠覆。在疫情发生之前,人们的商务、娱乐活动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商业服务综合体,这些地方集聚了餐厅、商业、娱乐、健身等公共功能。然而,人们现在可能发现,办公、消费、休闲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是否会重构未来城市形态和运行方式?如何设计出相应的空间和服务来满足新生的需求?
“更加透明的社交,或许就是一种未来城市生活的新形态。”娄永琪说,现在进出公共场所,人们都需要出示随申码,这其实是让渡一部分隐私,以确保公共安全的行为。可以想见,“在过去开放的、高流动性的、参与者身份不明确的传统公共社交模式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将乐意接受基于社群的、可追溯的、更为安全和透明的新社交模式,不少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会应运而生”。
娄永琪认为,新冠疫情给城市发展提出了引导性建议。在“分布式、小而互联、混合功能”正在成为城市空间布局新趋势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和家庭的中间地带,不论从防疫、生活,还是创新转化角度,其重要性都在提升,一个个健康社区才能构成健康城市。
具体而言,今后,步行化、以自行车通勤为主的社区是否将成为一种趋势?过去小区设计以视觉为主,未来是否会考虑融入声音、气味等要素,让小区更具疗愈功能?徐磊青表示,当健康成为人居环境升级的推动力,诸如宅家孤独等问题也将受到重视,未来城市理应是一座“温暖之城”。
软硬件协同打造“韧性城市”
“对于城市设计者来说,要将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娄永琪说,人类社会越发展,城市运行系统就会变得越庞大、越复杂、越高效,但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敏感,人们对于“韧性城市”“弹性城市”的认同和渴望也愈发之深。
传染病、地震、洪水、飓风……不同灾害对城市应急灾备能力的考验各不相同。“日本由于常年遭受地震灾害,其城市无论在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和运行体系上,都高度适应应对地震灾害之需。”娄永琪认为,韧性城市需要有顶层设计,采用平战结合的思维,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伊朗就把购物中心迅速改造成了方舱医院。
打造韧性城市,需要软硬件的共同配合。“5G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使城市变得更加‘聪明’,一个个灵敏的神经元、强大的数据引擎都将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在娄永琪看来,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实验室”和集合应用场景,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创新推手——让技术洞察生活,倒逼创新转化,将需求落地。他举例说,此次疫情期间,快递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小区,而是集中堆放在大门口,这虽是应急之举,但也提醒设计者,目前的小区在软硬件规划和设计上未考虑到应急需求,不够方便也不够智能。
“在疫情倒逼下,一定会产生很多新需求、新商机。”娄永琪表示,这要求城市设计者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场景化的思维,把科技发明和各种安全保障措施结合人文关怀、用户需求,共同映射到物理空间中去。
作者:许琦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