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志(中)在西宁考察项目
“蔡博士,我们准备着手编制西宁市‘十四五‘’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您帮我们出出主意?”
“蔡博士,您帮助我们编写的《信息资源安全通用要求》、《信息资源目录通用要求》最近已经作为西宁市的两个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啦,反响很好,大家都说这两个标准对西宁大数据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填补了西宁市在这方面的空白。”
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2019年,来自上海软件中心的蔡立志博士前往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担任副局长,帮助当地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一年服务期行将结束之际,当地干部群众都舍不得他走。蔡立志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就把我当成是青海人,到上海出个比较长的差而已,回去以后,我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的。”
这不,回上海两个多月时间,蔡立志依旧和西宁的同行们保持着紧密的热线联络。最近,为了帮助西宁大数据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常开展工作,蔡立志还帮助他们开发了信息化项目专家评审系统,实现了专家不见面评审。
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西北高原,为何要发展大数据?
暂且把目光拉回一年前。
2019年1月,蔡立志初到西宁。在此之前,身为纯理工男的他几乎未到过高原。高海拔、缺氧、干燥、寒冷、饮食口味差异巨大……还没来得及适应这初来乍到的种种“水土不服”,蔡立志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彼时,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还没有正式挂牌。他要做的,是在短短三个星期时间里,帮助当地完成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赶在1月25日西宁市召开大数据工作会议暨大数据服务管理局挂牌之时拿出。
接近零下20度的气温,蔡立志白天冒着凌冽的寒风四处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晚上在书桌前夜以继日地做着案头工作。连续多日的加班加点,以他作为核心成员的编制组终于完成了《西宁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的编制工作。其中,他提出的以项目驱动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平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等建议和设想,都得到了西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有了规划,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合理有效地推动规划落地,才是蔡立志更为看中的。
“其实西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条件很好,年平均气温7.6度,气候非常寒冷、干燥,虽然人的体感不太舒适,但这种环境很适合建设机房或数据中心。因为建机房要看PUE值,PUE值是指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这个数值越接近1越理想。工信部等在《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是:2022年国内数据中心的平均PUE要降至1.4以下,而西宁数据中心现在的PUE就只有1.2。除此以外,西宁还有清洁能源的巨大优势,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以连续15天使用清洁能源,也就是著名的’绿电15日’。”对于西宁的环境优势,蔡立志很是自豪。
但短板同样显而易见。由于当地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导致很多领导干部和一线技术人员的信心长期严重不足。“最开始,他们总觉得在西北高原上,从事大数据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简直是难如登天,也没有必要。”蔡博士耐心给他们分析发展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西宁作为三江源所在的省会城市,具有中华水塔之称,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任。所有资源消耗型、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产业都将面临着转型升级,而数字经济为产业转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云计算将很多先进技术服务化,填补了东西部的技术鸿沟,5G的发展拉近了不同城市的距离。为西宁发展大数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蔡立志一边给他们鼓劲,一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他们往前走。没过多久,大家就被他的实干精神折服了。好几个同事后来对他说,本以为上海来的博士不熟悉情况,发挥不了什么大作用,没想到来的是这么接地气的一个博士。
▲蔡立志在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前留影
“产业聚集、生态物联网监控……”如何走出数字经济发展新路?
大数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潮流之一。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挖掘与应用,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发展与改善,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帮助。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青海,如能将大数据产业结合当地实际做大做强,势必将会对当地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民生改善。蔡博士带领团队,以西宁市信息技术预审为抓手,全年完成30多项信息化技术预审,提升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了西宁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收集、交换和应用。
在蔡立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信息港完成了可研编制,互联网+政务平台已与去年年底投入试运行,西宁百姓因此实现“一网通办”,“西宁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稳步推进,生态物联网监控平台正在孕育谋划…….“发展数字经济不能简单照搬东部发展路径,必须和西宁的本地特色结合起来。以生态物联网监控平台为例,抓住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检测的数字化进程,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全域监测、分析和控制,打造以生态保护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在推进产业落地的同时,蔡立志在标准研制、团队培养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5G标准之争,让产业界再一次认识到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必须将西宁往这个方向带上新的平台。”一年来,蔡立志带领团队完成了《信息资源安全通用要求》《信息资源目录通用要求》地方标准。在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方面,带领团队编制了《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第1部分:通用规范》《人机交互系统语义库技术要求》等7项国家标准,填补了西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标准研制的空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蔡立志深知西宁大数据发展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他在昆仑大讲堂、市人大常委会、工信局、AI数字论坛、青洽会、城洽会、城西区5G产业论坛等单位或活动期间多次开展培训和讲座,希望能带出一支永不带走的博士团。
用好上海科创资源,在东西部间架起创新合作桥梁
说是帮当地发展大数据,但其实这一年来,蔡立志在西宁做的工作已远远超出了“大数据”的范畴。在他看来,作为上海科技系统选派支援西部的技术人才,如何挖掘利用好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在东西部之间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桥梁,帮助西部城市推进科技创新,同样意义重大。
过去一年间,硕果不断。西宁市政府和上海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在西宁策划了3次科技成果对接会。北大光华沃土计划正式落地,将西宁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纳入“光华案例库”。海康威视“人工智能科创中心”落地西宁,并和西宁大数据公司合作成立青海青唐大数据有限公司……
在蔡立志看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助力西宁乃至青海的经济发展,对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些“绿水青山”的呵护与保护同样会有巨大帮助。“之前,科大讯飞也来找我聊过合作,我就跟他们说不管做什么项目,都要以当地产业需求为基础。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是通过摄像头来监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情况,今后是不是有可能结合声音识别技术来判断动物的健康状况呢?”
去年七月,蔡立志妻子和在剑桥大学计算机系就读的女儿一起到西宁看望蔡立志。她们没想到忙着筹备西宁首届AI数字产业论坛的蔡立志,连陪她们四处转转的时间都没有。不仅如此,蔡立志还让“学霸”女儿到潢川中学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讲座。
在西宁的每个双休日,蔡立志都坚持到各个园区走访调研。晚上回到宿舍,总能看到不留名的同事寄来的水果、点心……回沪前,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的领导们,一定要拉着蔡立志到人民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如今,这张合影静静地躺在蔡立志的办公桌上。他告诉记者:“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从此青海人。我希望今后能为这个第二故乡,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星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