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将见底,是否感觉加班无数,却没有取得突出成就?或许你该在工作中加入些许闲散,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过去十年,莉萨·柯登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像沙丁鱼罐头那样满。这位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艺术家兼作家,在任何时候手头上都有5到20个项目需要完成。
就在职业生涯的第十个年头,柯登开始出现了一些由压力引起的身体不适症状——慢性背疼、脖子疼和头疼。她说:“我早上起来很焦虑,晚上入睡也很困难。”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一天的工作量很难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甚至一些本来只需要花几分钟的任务,最终却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同时其他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堆积。
大多数人的解决方法是将工作放到晚上或者周末再做,但这经常会让人感觉筋疲力尽,难以缓释压力。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工作的时间少一些,反而可能使任务完成得更多?
加班过多可能一无所获
大家总以为,踏踏实实工作八小时甚至更久,能够让我们完成更多工作。但现实是,这样并不一定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曾经,柯登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晚上七点,中间没有休息。
其实,很多人都容易掉入这样一个陷阱:大家总以为,踏踏实实工作八小时甚至更久,能够让我们完成更多工作,还能给同事和主管留下一个勤奋的好印象。
但现实是,这样并不一定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一项职场研究发现,在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模式中,一位普通的专业人士一天会被打扰87次,这让他很难集中精力维持自己一天的工作效率。
当柯登发现连续工作不休息的模式难以为继时,她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量保持不变,但她重新安排了工作日的时间——她将一天的工作时间划分为多个不超过45分钟的板块,并努力在这些短时板块中将工作效率最大化。
短时工作时间板块需要较高的专注度和充沛的精力,而维持专注度和精力的关键就在于板块之间要有合理而灵活的搭配——一些板块可以锻炼身体,一些板块可以沉思冥想,还有一些板块用来完成工作。
柯登发现,在工作时间内的休息降低了她的压力水平,这样她就能在分配好的时间段内更好地完成工作。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人。有一项研究发现,工作效率和我们额外的工作时间没什么太大关系,却和我们的休息时间有着密切联系。
2014年,社交网络公司Draugiem集团用时间追踪类App去研究员工的工作效率,他们想了解最高效的员工有哪些习惯。
追踪结果令人惊讶,因为工作效率排名前10%的员工并没有比其他人工作时间更长,甚至他们一天都没有工作满八小时。他们之所以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是因为在52分钟专心工作后,会有17分钟的休息。
这项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休息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趋向于把我们推向没日没夜的工作,但这根本不能提升效率或激发创造性。通常,人们在额外的工作时间能完成额外的工作量,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额外工作出错的几率会变大,这会让额外工作的效益化为零。
闲散是完成工作的必需品
闲散不单单只是一个假期、一次放纵或者一个“恶习”,它是大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完成任何工作的必需品
为了不跌入额外加班的陷阱,《深度工作:在干扰的世界中,专注成功的法则》作者卡尔·纽波特建议,养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即不被干扰的专注力。
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深度工作”这门艺术:首先,每项具体任务都要分配一段休息时间;第二,养成日常分段工作的习惯;第三,在一整天内,尽可能抓住所有深度工作的瞬间。无论是哪种方法,关键是要决定自己专注时间的长度,然后坚持下去。
纽波特还建议用“深度时间表”抵抗源源不断的打扰,让更多的事情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他写道:“任何时候,我都会有一张深度工作安排表。一旦这些工作提上了日程,就要坚决执行它,好像要去赴医生的预约或者参加重要会议一样。”
另一种在更少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的方法是重新思考,按任务重要性的优先顺序安排一天的工作。《混乱:无序影响我们生活的力量》一书作者蒂姆·哈福德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有一项研究,将本科生分为两组:一组告诉他们要设置一个每月目标和学习活动计划,另一组让他们设置更为详细的每日计划活动和目标。
研究人员原以为那些详细规划每天活动的学生会更有效率,可结果证明,他们错了:每日详细的计划会使学生失去动力。哈福德认为,不可避免的打扰常常使每日列表无法完成,而在列表中加入一段即兴发挥的日程安排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为了得到更好的专注力和更多精力,我们同样也需要休息时间,或如纽波特建议的,变懒一点。他认为,闲散不单单只是一个假期、一次放纵或者一个“恶习”,它是大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完成任何工作的必需品。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助理教授斯瑞妮·皮莱认为,休息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反直觉连接可能与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有关。当我们的大脑在任务的专注和不专注之间来回切换时,似乎更高效。在她看来,人们不知道的是,要完成这些任务,他们需要用到大脑里面专注和不专注的两种回路。
给大脑空间享受分心时刻
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进行缓冲,让大脑有时间自己思考非常重要,这能让人去思考整个人生,而不只是拘泥于眼前的事情
这就是世界上一些成就最高的人采用的行为方式。比如,网球大满贯冠军塞蕾娜·威廉姆斯就经常提起,打球时,专注和放松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的日程里,总会有几天时间什么都不安排,因为他发现,坐在那儿思考比忙忙碌碌有更大收获。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在自己的工作日常中用到了这个方法。
1951年,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雷蒙德·范泽尔斯特和威拉德·克尔研究发现,一周在实验室工作25个小时的科学家并不比一周工作5个小时的科学家效率高。
事实上,只要专注工作1到3小时,就能得到和一个传统工作日相同的工作量。纽波特解释道:这是因为忙碌基本就代表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人们没有明确的指标证明自己的效率和价值,所以他们借鉴了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在看得见的方式下多干活”。
实际上,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工作,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波士顿大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经理们并不能区分一周真正工作80小时的人和假装工作80小时的人。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修·基利斯沃斯和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发现,我们有46.9%的时间没有思考眼前发生的事情。而高效率的关键或许就是要将这46.9%的分心时间用在自己效率低的时候。那些效率开始降低的时刻,通常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饭后或者是下午茶时间。
曾经,“工作不工作”网站的创始人之一贾斯汀·吉尼亚克每天留给自己懒散的时间非常少。现在,他认为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进行缓冲,让大脑有时间自己思考非常重要。这也让他成为解开时间和效率之谜的成功人士之一。
最近,每晚下班后,他开始躺在他新买的吊床上。他说:“我点了几支蜡烛,然后躺在吊床上什么都不做。这种感觉很神奇,给大脑一些空间实在是太重要了,能让我去思考整个人生,而不只是拘泥于眼前的事情。”
作者:江泽珍/编译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